写字的方法就是神遇而不是目视,不要眼睛老盯着写成什么样子,这个手一出去就不敢写不会写,我们太想找到那个起行收,看得清清楚楚的动作去写,要从这里面走出来,只有这样,你写出来的字它才有神采。
一
容易点。为什么呢?因为欧阳询的字是收在一起的,写得紧凑就可以了,偶尔有几处长的笔画也好把握。王珣和王羲之的字散,但它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一不留神就写得形也散神也散,瘫软在纸上。它那个东西,全靠手指上,就是字的外面有个手把它掌握起来,它吻合的是你的手势,而不是你的视觉,所以一般人真学不来。但是张校长的话很有用,“我知道哪个好,知道王羲之厉害在哪里,然后我学一个稍容易一点的,我能学好它。”
三
简简单单去写,有些笔画可以放出去就把它放出去,行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方便手的书写,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都是因为手的原因。就是你慢慢写,手彻底放开后,手可以彻底地稳住,慢慢去写,你的手很轻松,你写规矩一点再规矩一点,就是楷书。
大家练一练,练你的眼睛不要去看就能把它写出来,至于节奏,你掌握了写字的方法,节奏自然就出来了。手指头不要用力,等感觉到这个字是毛笔写的、不是人写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中国人的审美是一种自然观,以至于到最后好像感觉这个字是天然的有这么几个字。明明是我的手写出来的,怎么让人感觉是天然在上面的呢?就是人要退场。
人有人心,有道心。人心常常表现的是人欲,人有一种名欲、利欲、情欲、食欲,人还有一种控制欲,手里拿着工具,就老想着控制它,所以人在这个时候要慢慢修,修的本义是干肉,慢慢风干水、风干油只剩下肉。就是慢慢把人欲给修掉,把欲望去掉,道心开始慢慢起来。道心是吻合天地生人和、生万物一样的那个东西,人的欲望去掉后,成为了纯自然的人,与万物同等的那个人时,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和自然界的东西一样了,你的物欲都去掉了,你的这个字就一片澄明,这个时候就开始让毛笔说话了,让墨显现出来了。
有一次和甜甜讲,有一棵大树长在那里,木匠路过看都不看。徒弟说,师傅这么大一棵树你为什么不看,如果买下来能做多少东西!师傅说,散木也,没用。做不成桌子椅子,这个树是没用的。这时庄子说把这棵树立于乌有之乡,人寝卧其下,躺在下面,清风徐来凉风送爽,多好。庄子想告诉我们的是,你不要以人世间的有用没用去看待这个物。大家觉得黄金好,黄金在自然界和树木是一样的,是人赋予了它的价值,是以有用、没用来判断,这个时候的世界就是物欲横流,最后所有的东西都会被人所利用、使用,丧失了老天爷把它作为这个东西的本质。
怎么办呢,就是人慢慢地退出来,让树成为那个树,而不是作为你使用的那个树,树本来有很多种功能,当你只是看到对你有用一面的时候,比如画家看到这棵树是好看不好看,能不能入画;木匠看到的是能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我和弟弟喜欢我们院里那棵树,夏天把凉床往那里一放,很凉爽。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但是大家忽略了这棵树有很多种功能,结果就因为你只看到了它对你有用的那个功能,把其他功能都盖掉了。所以天地之间的这棵树,树之为树的那个东西给丧失掉了。本来这棵树是立在那里的,由于木匠觉得有用砍倒放在地上,这棵树就没了,变成桌子什么的。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样,我们这个人充当这个角色、那个角色,别人用
你这个用你那个,到最后这个人累死了,能者多劳嘛。
书法也是这样,让毛笔成为毛笔,让什么什么成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世界里面,你作为人的本真才开始显现,不是欲望的显现,要进入这样一个境界。
四
大家慢慢琢磨,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孔子是圣人,理解庄子,就一漆园最底层的公务员,老子官做得大一点,这些人在人类的精神史上却是顶天立地的一批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就这么厉害。
古代的书法作品,今天看不懂了,好在哪里不知道了。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观点,包括现在拿书法线条的质感来衡量书法作品,如果这样衡量,王珣的《伯远帖》是不合格的作品,大家有机会在展览上去看,王珣的《伯远帖》弱得一塌糊涂,有的地方感觉到那个手还有点抖。最明显的是,浙江美术馆展出吴让之的对联,好多对联感觉水流了出来,那线条都软得不行,按现在的标准,远没有美院学生写得好,还有何绍基的篆书,中间那个线条都是一段一段断开的,你要拿今天的观点看,这批书法家全都得从书法史上抹掉。但为何他会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站了三百年不倒的人?难道之前的人都不懂书法?
所以书法衡量的标准,是以古代一流人物的书法作品为标准,还是以我们现在自立的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个得考虑,如果你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中国书法史可能都得完蛋,这批人都得清理掉,那书法还有吗?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反思,谁都知道中国古人书法强调不以目视而以神遇。
给大家聊这些,主要是解放思想,我说写字不要管写出来的对不对,要管你写得对不对,不要管你写出来的帅不帅,而是你写得帅不帅。但这个帅不是你在表演,而是你这个手有没有施展开。为什么会有撇?这个手放在那边不动,这个毛笔一按是不是有弹性,弹性是不是使毛笔要出去?这个时候,你的手给它一个方向一个轨道。出去正好是由近及远,近支点粗,远支点就细,之所以有撇捺,是因为我手这样写它才有撇捺,不可能搞几个人在那边商量:我们造几个汉字,有横有竖有撇有捺。世上本没有汉字,写的人多了才有了汉字,世上本没有笔画,是因为把毛笔的性能被发挥出来,才有了笔画,把这个关系彻底搞清楚,就是哥白尼革命。
倒过去跑到汉字的前面,我们讲,什么是书法,不是已经有了汉字,我去对汉字进行造型,进行视觉效果的梳理,是找到了这种方法、笔法,是生成汉字。不是这个孩子怎么样打扮,到韩国去整容,整得很漂亮。而是父母调养、备孕,把父母的优点集中起来,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生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就是生。在“生”字里面不断获得新生,这个字才是活的。
挥洒起来,手是父亲,毛笔是母亲,它们俩结合生出来的“孩子”叫字,把这个关系彻底搞清楚。
(二十八)
一
中国书法史上两个系统,圆笔系统和方笔系统。行书再往后分,写的时候一种尚实,起笔、行笔、收笔都在纸面,做得很到位;一种天马行空,好像不是在写字,毛笔拿在空中“舞”,一落笔,没有起、收,就中间留了一段,雪泥鸿爪一样,缥缈孤鸿影。
这两种书写方式,大家得会。前一种主要指的是晋人,王羲之这几个人,后一种一招一式很到位的,其实是宋人以来的今法。
唐和唐以前中国人办事和唐以后中国人办事,感觉就两码事。那个实打实的讲究功夫型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宋代以后比较欣赏的,捧的是铁杵磨成针、卖油翁唯手熟尔这一类。
写字,也有古法和今法。第一类重的是神采,第二类重的是形质,注重内在线条的质感,每一笔都在纸面上,动作很丰富,我们差不多是按照这一类在写。第一类的天马行空,天才式的书写是无章无法可循的,所以能够学到的人很少。
我们脱离不了这个时代,过去说不能高古,时代压之。你能不能从这个时代里面跳出来?怎么跳呢?那天给付良他们讲“习气”,一家一室有一家一室之习气,那么你要想怎么提升你这一家人,就要有外来力量的结合,或者从这个家庭里面走出来。孟子的说法是什么?你要从这个一室里面跳出来,与一乡、一国、天下的贤人为友,你的这个层次慢慢就上来了,孟子最后一句很吓人,他说光这样还不够,因为这个时代的弊端,所以必须和千古之贤士接触。怎样接触?多读书多临字帖,学王羲之就是要学他最高明的东西是什么,超越我们的是什么,然后指向未来有可能书法是什么,把“书法是什么”本身打通,从历史走向哲学,这叫学习。
二
这两天从写二王手札开始,大家都觉得很难弄,感觉达不到,写《圣教序》《兰亭序》,清清楚楚的。一条龙在那儿,龙头龙身龙尾,一目了然,但那个出来肯定是蛇,龙是什么?见首不见尾,摸不着。
描头画脚小心翼翼,这个字写出来就不行,手要放出去,这样的字才有神采。乍一看,有点毛病,好像这个地方也不周到,那个地方也不周到,不敢写了。写字,应该是你怎么看着合理,怎么看着金光四射,看着那个字飞动有灵气,而不是木木乎乎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而且这个字写出来才有节奏,别人看着你写字也很舒服,这个时候你才能抒发感情,才能进入到真正的书法里面去,否则都是美术、是刻意做作。
苏东坡何以成为伟大的心灵导师?李白为何被称之为神仙?大家都是血肉之躯,为什么他就成了谪仙人?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一流的人物,但我得理解历史上一流的人物伟大在哪里,我们得理解他们。
这两天浙江美术馆有潘天寿先生的大展,这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曾出过一本诗集,前面的序言有段话很有意思,少年时期学诗学李白,他觉得李白的诗才叫诗,学了之后,发现自己才力不济,退而学杜甫,后来发现才力还不够,退而学宋诗,宋诗不成,学了黄道周。潘先生的诗也是写得奇崛冷峻有逸气,他理解了李白杜甫的伟大,认为自己才力不济,退而求其次。
我们学书法也是这样,我才力不济,不能跟王羲之拚,我学过它,知道它好在哪里,最终再立足我的一个根本,王羲之学不了,学欧阳询可以吧?张校长讲,写欧阳询有感觉,好像把握起来
□讲解/于钟华 整理/彭闽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榆)记者10月9日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网络司法拍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法院从2013年启动网络司法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