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 南部中学高2016级1班雍清瑞
最近在课余,慕名读完岳南的《南渡北归》。该书讲述的是“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燕京等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知识分子,为保全民族文化的火种和珍贵遗产,由中原一路颠沛流离,辗转西南的故事。
离开北平前,清华教授赵忠尧抢救出放在学校实验室的50毫克放射性镭。随后,他“把盛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开始了南迁之路。在路上,他“几乎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一个多月后,当破衣褴褛的赵忠尧站在清华校长梅贻琦面前时,“梅贻琦先是一惊,继而泪水涌出了眼眶……”其悲壮艰辛,令人为之动容。
广袤的中华大地,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实国之殇也。然而,大师们为保全民族精粹和科学珍宝,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不亦国之幸乎?
是什么给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如此强大的勇气?
我想,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是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更因为植根于他们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如水之浩瀚,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莫能望其边;中华民族如水之柔韧,一往无前、百折不挠,莫能屈其志。敌人虽能一时征服我大片土地,却无法征服古老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虽然武器落后,但抗御外侮之决心不减分毫。虽然屡战屡败,但同仇敌忾之气势更加高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在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成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看完《南渡北归》,我更加向往那个大师云集、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师们让我钦佩的,不仅在于学术上的开创之功,更在于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那个激荡人心、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文化会再次大放异彩,再次迎来群星闪耀的时代,激励中华民族走向更大的辉煌。
新闻推荐
10月12日,崔家营汉江特大桥顺利合龙。当日,位于湖北襄阳的汉(武汉)十(十堰)高铁崔家营汉江特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汉十高铁全线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