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天,位于百年古镇徐桥镇的湖滨文化长廊,人头攒动。
中午11时40分许,正是城里人回家就餐、乡下进城赶集的人回家做饭的光景,记者看到,在湖滨文化长廊中心地带100多米的长廊内外,积聚了100多位男女老少。他们有的年岁大的在清风杨柳下悠闲地打着太极,有的女同志或三五成群跳个广场舞,更多的是爷爷奶奶、年轻的父母陪着孩子,或荡秋千,或玩蹦蹦床,或钻“过山车”,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在柳岸湖滨荡漾开来。
百余米长的文化长廊,宛若一个大磁场,牵绊住了男女老少的脚步,仿佛让大家进入了快乐的时光隧道。
湖滨路坐落在美丽的东湖,连接太湖、望江的交通要道,承载着古镇桥乡群众观光休闲娱乐等许多美好的期待。“以前,由于资金缺乏,又疏于管理,湖滨路一度杂草丛生,基本的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都没有。”来自徐桥镇本土企业的宏盛建司项目经理唐赛红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拴心留人,让老人、孩子们有个游玩娱乐的地方,又能改善、美化环境,凝聚人气。今年初,镇党委政府积极回应桥乡百姓期待,决定对东湖沿岸湖滨路进行改造,把这里真正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乐园。
“来往的90%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附近企业就业人员。能够想到这么小的、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到国庆期间湖滨路人来人往,打造一个真正吸引人、留住人场所,让群众对政府的认知越来越好,觉得是一心为民做实事的政府。”唐赛红介绍说,根据招标程序宏盛建司承建改造工程后,提出了最初改造方案,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湖滨路调研、走访,了解群众心声,亲自跑文化设施市场问价格,几经修改,最终形成了既省钱、又符合群众心愿的最佳改造方案。镇里挤出资金30多万元,添置游乐健身设施,国庆前夕,镇里又从县城一家游乐公司租赁了蹦蹦床,免费对外开放,供孩子们游玩。“节省最多的钱,办最实惠的事”,唐赛红介绍说,在改造中,基本上遵循了改旧翻新、厉行节约原则。既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资金,有美化了环境,接地气地满足了群众需求。
记者看到,尽管到了中午吃午饭时间,仍然集聚着100多名男女老少在开心地玩耍,久久不肯离去。修整一新的文化长廊里,游乐健身设施应有尽有,杂草丛生的花卉苗圃得到了彻底整治,环境变得优美了,一望无际的东湖泛起阵阵波光,让湖滨路变得更加越发迷人。
为了加强湖滨路文化长廊管理,镇里返聘原创业村支部书记聂咸松管理长廊。“为了人性化管理,我们与家长商量好,中午短暂关闭蹦蹦床,让孩子们中午回家吃饭,午饭后又继续开放。仅此一项,国庆期间就要投入租赁、管理费用1万多元,”聂咸松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回乡的人舒心,对家乡增强了认同感、归属感,我们认为非常值得。”下一步,政府还将投资几十万元,在儿童游乐园旁边建一个老年游乐场所,搭建一个戏台,让老人们身有所栖、心有所依、情有所寄,真正成为桥乡群众、附近企业就业人员闲暇时文化交流和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也正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一次古镇桥乡赶集之行,深深留住了来自大石乡西湖村刘先组汪国民浓浓的乡愁。
这天清晨,在上海工作十几年的汪国民乘着国庆放假机会,从上海回乡陪着母亲甘水凤,带着小孩和侄子到离家几里外的徐桥镇赶集,购买孩子过节食品、玩具。“以前每年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每次赶集孩子们、老人们没有游乐的地方。”汪国民说,投入不多,但是看到有这么个好地方,孩子们玩得开心,周边环境美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为民的情怀。
来自本镇桥西村的朱文华,同样在上海创业十几年。每年回家都发现家乡一步步从里到外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政策、项目投入,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建医院、办学校、盖住房,兴建文化设施,改善创业就业环境,老婆在家一边带两个孩子,又能一边在家门口上班,照顾家庭。今年回家,发现了家门口又新添了这么一个好去处,孩子们就近上学,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有个基本游乐场所,朱文华动情地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更让我们从骨子里面有了回家创业就业的冲动。”(本报记者陈振伟刘辉)
新闻推荐
撰稿人:张明帅(区人大办)辅导员:陈超九十七年春秋更迭,星星之火、已然燎原;九十七年沧桑岁月,初心不改、执着不悔。嘉兴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