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防污染铲大蒜”究竟错在哪儿

来源:南国早报 2018-10-10 16:19   https://www.yybnet.net/

刘军/漫画

漫谈万象

□河南张玉胜

这几天,云南大理洱源县在网络上成为热点,有多名网友反映,洱源当地政府准备以农药化肥污染洱海为由,强行铲除老百姓已经种植的大蒜。公开资料显示,大蒜是该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种植已有20年之久。(据央广10月9日报道)

以“防止洱海污染”的名义,铲除农民种植的大蒜,当地官方的回应看似不无道理。比如:大蒜属需高肥水作物,农民种植大蒜时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农药;这些化肥90%未被大蒜吸收,而是随着其后的灌溉用水汇入洱海;再说,今年当地有7万吨大蒜滞销,铲除大蒜也是在考虑引导农民转型升级。

这一利在长远的种植结构调整举措,缘何会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

首先,缺乏问计于民。种植结构调整是一项牵涉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时季节变换的重大决策,需要未雨绸缪地调查研究和制定出周全可行的调整预案,切忌有违农时、有违农民意愿的“拍脑袋”行事。正如农户所质疑的:禁种大蒜为什么不在农民购买蒜种前广为宣传,而要等到蒜苗长到“筷子高”时才强行铲除?这暴露出当地政府对农时常识的认知缺失和对农民意愿的缺乏了解。把好事办好需要应天时、顺民意、循规律。“反季节”蔬菜可以有,“反季节”的种植结构调整却不可为。

其次,伤及蒜农利益。有种植户算过一笔账:今年市场上蒜种的价格是200元一袋,政府的补偿是按80~100元一袋给每亩补偿600元。这是远远不够的,老百姓都有点“亏钱进去”的感觉。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大蒜是当地农民已种植20年之久的农作物,“铲除大蒜”也并非蒜农们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自然是要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

经过近年的媒体宣传,群众的环保意识已大幅提升。只要当地政府耐心细致且有理有据地向农民讲清楚大蒜施肥对洱海污染的危害,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人们之所以对“防污染铲大蒜”抵触和反感,不仅缘于政府决策“晚半拍”的严重滞后,更在于“说铲就铲”的简单粗暴。环境保护是一个需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役毕功。急功近利只会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和政府公信力降低,无益于洱海生态“环保大计”的顺利推进。

新闻推荐

媒体评女律师称遭警察脱衣检查:应公布监控回击流言

央视网微博10月10日消息,一位女律师正在依靠网络维权。这位名为孙世华的律师近日发网文称:自己为委托人到广州市荔湾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防污染铲大蒜”究竟错在哪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