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艳
曾经,群众上班时间无法外出办事,节假日服务窗口休息不能办事,近年来,为破解这一难题,不少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服务单位实行午间、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10月8日人民日报)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各地窗口部门纷纷点亮“绿灯”,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哈尔滨市公安为出入境旅客开辟办证绿色通道,武汉市江岸区开通的电子证照卡包APP让群众告别排队等待,信息采集、身份认证、缴费“一键直达”,海南海口的12345高效解决市民游客在海口游玩期间的热点难点问题。小小窗口,架起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
从落实首位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到借助新媒体畅通办事程序,再到工作人员的悉心讲解抑或一张小小的“便民纸条”,这些日常工作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彰显的是务实为民的初心。
窗口虽小,关乎群众利益的事却不少。在看似小事的问题上放松要求,思想也就会出现松扣,行为要求也会跟着降低,服务质量也会折扣。因此,要将便民利民的细节落实好,关键在于行动,重点在于服务。党员干部为民办事,思想要“亲”,要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中依靠群众,把群众的疾苦放在首位。行动要“正”,把优质的服务当成一种习惯,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效果要“实”,秉承对群众的感情不变,对群众的责任不丢,“心贴心、实打实”地为人民服务,从细节做起,做群众的贴心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因此,面对百姓民生,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始终以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重心,落脚于服务群众的行动中,就是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点亮小小窗口,收获的是群众的赞誉,点亮的是“民心”。
新闻推荐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新华社记者蔡拥军白涌泉34年前的玉米地上,崛起如今繁华的大连金普新区;40年前4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