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我们涵养“诺奖情怀”

来源:烟台晚报 2018-10-05 09:06   https://www.yybnet.net/

10月1日开始,2018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将陆续揭晓。从1901年到2018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117个年头,成为国际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过,今年的诺贝尔奖有一个重大变化———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取消颁发,只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这5个奖项。(中国新闻网)

黄金周恰遇“诺奖周”,一年一度的“诺奖盛宴”开席,周期性撩拨国人的“诺奖情结”,诺金是成色十足的黄金周里的“黄金”。当然,与若干年前有所不同的是,国人的这份情结里增添了荣誉感与归属感,因为莫言、屠呦呦曾经获得过此殊荣。等待揭晓,或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期待,无论今年的诺贝尔奖有无国人的名字,让我们在煎熬中期待———有则再一次梦想成真,无则再一次鞭策前行。

“诺奖情结”具有积极意义,释放学术正能量,并给科教领域的改革发展提供“促动力”。毋庸置疑,诺奖是日前世界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大多数诺奖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的水准、最权威的水平。国人的“诺奖情结”存在即合理,它是未曾获得过的一种割舍不掉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又是曾获得过之后的一种继续前进、砥砺奋进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情结的激励下,一代代人追逐诺奖从未止步,甚至可以讲,“诺奖情结”是诸多领域尤其是科教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辅助力量”。

对标诺奖及获奖者,我们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诺奖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而来,是一坛“陈酿”。而当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科学界,急功近利的倾向依然存在甚至于在加剧,“利”字当头,让学术尊严“裸奔”,让科学内涵变质,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俨然成为“顽疾”,困扰与危害着学术与科学的健康。此外,获奖者对待学术的虔诚态度与执着精神,以及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等,也值得中国科教工作者学习。

诺奖周来袭,让我们涵养“诺奖情怀”。从“诺奖情结”到“诺奖情怀”,是一种变化与升华。在国人的“诺奖情结”里,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情绪”,甚至是“负情绪”,有时还会有“纠结”。在今年的“诺奖周”里,我们不妨放下“情绪与纠结”,产生更多的“敬”的成分和“学”的动力,并且,融入中华民族的博大情怀,形成一种“诺奖情怀”。有了这份情怀,既可以正确面对诺奖,不会患得患失,又能够增添追求诺奖的内生动力。

特约评论员

王旭东

新闻推荐

杭州警方捣毁一涉黄网站 专门向中小学生传播淫秽漫画

新华社杭州10月4日电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获悉,杭州警方日前打掉一个专门以传播淫秽色情漫画牟利的团伙,斩断了一只伸向...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让我们涵养“诺奖情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