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曹康、豆娅妮)今年,宁县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实际,综合分析贫困户家庭构成、劳动力现状、增收主业和发展意愿等因素,将剩余的1.06万户3.64万贫困人口,分为有劳动力且有一定技术、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和无劳力预备兜底四个类别,按照“到户产业扶持人均5000元,每户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分梯次分类型施策、全力帮助他们脱贫。
今年53岁的马学文,是金村乡老庄村人,家中3口人,妻子孟秀芳患有听力和肢体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儿子马伟东在河北上大学,有限的收入和儿子的学费让他家成了因学致贫户,金村乡党委政府决定让乡长孟永刚帮扶该户马学文。
今年2月份,孟永刚动员马学文买了2头牛和10箱土蜂,参加了镇上举办的养牛、养蜂技术培训,并帮助他申请了1万元的养殖奖补资金。“孟乡长的帮助,让我既可以在家照顾生病的老伴,儿子上大学的生活费也有了着落。”马学文满怀感激地说。
像马学文这样有劳动能力且有一定技能的贫困户全县共有1791户7566人。宁县突出干部强扶,围绕到户奖补扶持菜单,由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长短结合、主副互补,重点发展种养产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扶持开办网店、实体经营店铺、农家乐等,剩余资金根据贫困户意愿全部入股“331+”产业合作社。
杨鹏刚是平子镇确定的二类贫困户,家中有3口人,当了多年叉车司机的他一直在外务工,由于没有取得叉车司机等级证书,工资都不是很高。今年,他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有了这个培训合格证,工资肯定能提高。”杨鹏刚说。
像杨鹏刚这样,全县有富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二类贫困群众共有3010户12511人。针对这类群众,宁县加强组织强训,促其就业脱贫。同时,将奖补资金一半用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帮助配备与所学工种相配套的务工物质装备,剩余奖补资金根据贫困户意愿全部用于发展或入股产业合作社。
家住中村镇新堡村的李田放,全家3口人,自己患有抑郁症,孙子只有4岁,全家收入仅靠妻子史莲娃种地和打零工。按照县上的政策,他们家申请了奖补资金15000元,贴息贷款3万元,他将这45000元入股了“海升”果园,史莲娃本人又在附近的扶贫基地务工。“我成了‘股东\’,每年有分红收入,还在扶贫基地务工,我家的生活再也不用愁了。”史莲娃说。
像李田放这种家庭主要成员因精神、智力、肢体残疾或有病导致劳动力弱,或者虽然有劳动力,但因家庭变故导致无法外出务工或培育产业的三类贫困户,全县共有2828户10073人。这部分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宁县除了落实奖补资金外,还为每户配套3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采取“X+3”模式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且根据自身条件,进入“扶贫车间”务工、就近打零工、从事公益岗位,多渠道增收脱贫。
通过政府强推、干部强扶,让大多数贫困户有的有了劳动技能,有的有了致富产业。
针对无劳力特困家庭,宁县主要突出“政策强保”,要求帮扶干部落实生活起居、用水用电、环境卫生等基本生活所需,全力落实好特困救助和一、二类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外,将原来户均产业奖补资金调整为人均赠股5000元。为避免一兜了之,政府将赠股的5000元入股“331+”产业扶贫模式,根据产业效益进行分红,让这些自身无发展能力的人员有了可靠的收入。
新闻推荐
“上海发布”微信公号10月4日消息,据气象部门预测,受今年第25号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10月5日前后,本市将出现大风并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