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展”昨天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展出知名篆刻家林剑丹先生作品120余件,其中篆刻作品90件,书法作品11件。“林剑丹篆刻艺术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这也是76岁的林剑丹先生第一次个人大展。
此次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美术馆、中国书协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林剑丹先生对带领温州书法走向全国、传承金石文脉有着特殊的贡献。
林剑丹昨天表示,“从艺一生,就个人,徜徉翰墨金石之间,已是一桩幸事。于我而言,更为有幸乃能得遇方介堪、王敬身诸位良师。我毕生坚持书画篆刻的文化之基与古雅之美,乃是不敢稍忘前辈艺术家谆谆教诲,以一生探索践行。”
“琢磨鉨印乐无穷,腕底通融三代风。时有老妻来细问,今天捉了几条虫?”
这首七绝是林剑丹先生所刻古鉨“捉虫”的边款。五十多岁后,他把书法和篆刻创作兴趣更多倾注于战国三晋古鉨文字。古鉨文字不太多,为创作需要,往往还须参照商周文字,“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古文字学术砥砺是很难融会贯通的。
捉虫,2015
《捉虫》边款释文:
琢磨玺印乐无穷,腕底通融三代风,时有老妻来细问,今天捉了几条虫 乙未立秋剑丹漫兴
9月28日,《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出林剑丹精品佳作120余件,其中篆刻作品90件,篆书作品11件,其他艺术品14 件。展览名称“用刀如笔”由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题签。
林剑丹
近百件作品,专注于古玺印与篆书金文
林剑丹先生1942年出生,浙江平阳(今属苍南)人,现居温州,青年时师承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诗书画印皆擅,在书法篆刻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四体皆精,苍劲清雅;篆刻上溯战国,下及秦汉,并旁涉明清诸家。特别对中国古玺及古玺文字的研究及创作极有贡献,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玺印文字体系。
林剑丹与其恩师方介堪先生合影
上世纪60年代初,林剑丹的篆刻就参加西泠印社展览,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林剑丹曾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书画院院长,现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院客座教授。2013年温州创设“林剑丹温州书法专业学子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资助考上高校书法专业的温州学子。
沙孟海曾评价“林剑丹同志字意境高邈,如明人手迹,难得之至。”方介堪评论其“工书画篆刻,行书具有明人风度,篆隶清隽可观,画花卉师法陈白杨,篆刻渐入兩汉堂奧。”谢稚柳称“剑丹同志所书谢眺朝雨诗,笔意在米元章、吴云壑之间,而加以渴笔飞白,则非米、吴所有也,淋漓酣畅,殊足可观。”
林剑丹与沙孟海先生(前右)、顾廷龙先生合影(前左)
1982年,林剑丹与谢稚柳韩天衡在杭州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认为,林剑丹的艺术受方介堪、沙孟海等艺术大家的影响,专注于古玺印与经文篆书的创作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可以开宗立派。林剑丹在中国书法界四十年来兢兢业业地做创作,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坎坷,直到七十六岁才第一次举办个人展览。
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说,作为当代杰出的书法篆刻家,他带领温州书法走向全国以及对家乡文化事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是一位“德艺双馨”令人尊敬的艺术家楷模。
林剑丹先生说:“这次展出的近百件篆刻作品中,内容有经典格言、古诗词名句、家乡胜概、师友情怀、闲情逸趣等;风格上有战国三晋玺印,少数燕、齐、楚玺,还有秦汉印以及小篆为主的明清流派印风。”开幕之际,林剑丹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五件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浙江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走进展厅。书法展厅,巨幅小篆《永嘉大师证道歌》横跨整整一面展墙,震撼观者;篆刻展厅,一方方印章、印泥盒、紫砂器、龙泉剑等,在精心布置下传递出古雅韵味。
《小篆永嘉大师证道歌》
《小篆永嘉大师证道歌》(局部)
展厅场景
深受温州人文滋养,一心打磨艺术世界
与林剑丹相识四十年的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说:“他做的东西非常干净,一心打磨自己的世界。他取法先秦,取的是的风格、思路、规矩、原则,甚至样式变化都不太多,这种话可以是对艺术家的批评,但在他这里变成了一种长处、一种精神。这个展览呈现了他的兴趣和作品的多样性,多样却很统一,没有离开对篆书、印章那种样式的审美趣味。我觉得这种追求,给这个时代有一种启示:首先,对传统要不遗余力地精挖,其次,对现代艺术也要精透。剑丹先生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范例。”
古玺文汉石林风联
古玺文兰亭序集
小篆风月诗书联
林剑丹的同门师弟、温州书画家兼文史学者张如元认为,“剑丹之所以成为当代杰出书画篆刻艺术家,不仅仅是他在这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和几十年如一日所下的苦功,更有着书画篆刻之外而又滋养于书画篆刻的深厚文化修养。”
“诗和书画的密切关系,现代书画家也都明了,但能实践的却不容乐观。传统书画特别强调“神” 和“韵”,把“应物象形”放在“六法”的第三位,把画得像看作“媚俗”,提倡要画得“似与不似之间”,要舍形求神。如果没有深层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画家不懂诗不会写诗,即使他对诗歌意境有某些体悟,充其量也不会比懂诗会写诗的画家来得深。连诗情画意尚且难于表达,对过于虚幻的“神” 和抽象的“韵”,他们所呈现的可能不是“神出鬼没”而是“鬼出神没” ,不是神韵而是恶相。检测一位画家文化素养的最简单而有效方法,是看他在画上有否诗文题跋和题跋做得怎样;同样道理,检测书家的是看他所写的内容除了前人诗文外,是否偶尔也有自己这方面的作品,即使仅三言两语也罢。否则,画得再好写得再好也只能是画工抄手,印刻得再好也不过是刻字匠。”
释文:宁可肉不食不可交无石
边款释文:
清末初杭人王毓岱西泠石交亭记句余深爱之曾有联云信誉重千金乃是儒商本色友朋交片石应为君子之风 林剑丹
印痴,2017
在张如元看来,林剑丹之所以取得较高的文化成就,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林剑丹对书画篆刻艺术审美和创作的特点、要点、难点,有着异常敏感的认知理解、识别判断能力,非凡的掌握和再现、创造能力。其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如青年时代之于篆刻,中青年时转向行书,六十来岁倾情于战国文字,其追求之强烈而又执著,用朝思暮想、废寝忘食、梦寐以求之类词语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稍微同他有所接触的人一般都知道他如果要做的事情未能做,或未完工,或未做得满意,他常常是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深。”其三,林剑丹一生遇到了几位良师。篆刻方面,介堪先生是二十世纪继吴昌硕之后苍头突起,与吴昌硕风格迥异而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篆刻大师;指导林剑丹学习诗文的是温州诗人王敬身先生。王先生中年即以诗鸣,抗战时期入蜀投拜于马一浮门下。
知白守黑,2017
其四,浙江温州是山水诗、南戏、永嘉学派、四灵诗派、甲骨学发祥地,清末国学大师兼近代文化启蒙者孙诒让、一代词宗夏承焘、篆刻大师方介堪、现代考古学奠基者夏鼐、以苏步青为代表的众多数学家,及至于林剑丹莫不受益于它的深厚积累和纯净养分。
万里山川处处奇,自然意造是吾师。推求历代丹青手,最羡云林与大痴。
村树微茫连绝壁,云开雨霁水潺潺。披图长对情无极,宛似平生看过山。(林剑丹《题自画山水二首》)
燕雀安知鸿鹄志,英雄怀抱自深沉。輟耕垄上当时语,已有狐鸣大泽心。(林剑丹《题振甌所绘垄上輟耕图》)
林剑丹先生在《作品集》后记中说:“我自幼喜欢篆刻、书法,二十来岁起即师从方介堪先生,岁月荏苒,近六十年,中年侧重书法绘画,但始终情系篆刻。从艺一生,就个人,徜徉翰墨金石之间,已是一桩幸事。于我而言,更为有幸乃能得遇方介堪、王敬身诸位良师。我毕生坚持书画篆刻的文化之基与古雅之美,乃是不敢稍忘前辈艺术家谆谆教诲,以一生探索践行。”由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林剑丹篆刻展作品集》随展览正式发行。收录的一百二十多方篆刻,以他近三五年间的作品为主、六十岁前后的为辅,还有几方是五十多年前初露头角时的作品。把这些早、中、晚年的作品汇集一起,为了解探讨林剑丹近六十年的篆刻艺术,提供了简明又完整的文本。
展览相关讲座信息
篆刻文化通论
主讲人:汪永江(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时间:2018年10月1日 下午14:30
一人一印——篆刻工作坊
主讲人:李炳逸
时间:2018年10月3日 下午14:00
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作品展专家导览
主讲人:戴家妙(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
时间:2018年10月13日 下午14:30
新闻推荐
因为“身份”不明,辅警执法常遭质疑;而“低人一等”的尴尬,又让他们大量流失。如今,这一切都变了—— 立法赋权,辅警改革又出“深圳样本”
编者按辅警,也被称为“协警”“警辅”。长期以来,职责权限不明、能力素质偏低、流失率较高是全国辅警普遍面临的尴尬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