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物价主管部门宣布降低部分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30个,降价幅度30%以上的29个。此外,“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还有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9月26日《杭州日报》)
涨价如山倒,降价如抽丝。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政策,今年“十一”黄金周前,须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但即便如此,花式“假摔”的降价大法,依然叫人叹为观止:根据新华社的调查,截至目前,在已降价或拟降价的314个景区中,降价幅度3%以上的为29个,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有的仅降3元,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算下来只降1元;有的景区能拖就拖。
要求提了、政策明了,但落实起来,比割肉还难。这也不难理解:景区票价,躺着数钱,尤其是一些自然景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降价的难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收入降低,等于活生生“跳楼甩卖”,抵触抗拒之心显而易见;二是要维持原来收入水平就必须创新营销,真正走上全域旅游的产业之路,但这个过程要烧脑、要费心,懒惯了的少数国有景区,在改革创新上是很有痛感的。
西湖免票带动杭州旅游勃兴的大道理,其实是人人皆知的;国家发改委的“各地区不得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变相增加游客负担”等要求,也是白纸黑字的。那么,为什么有的景区“逗你玩”般仅降个三五块钱、甚至折算下来才降“1块钱”?有两个问题,其实是需要前置性厘清的:第一,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构成,必须是一笔明白账。成本多少、利润几何,不算清楚,谈什么降价呢?降价空间摆在明处,才知道谁在“假摔”、谁是“真疼”。第二,这波降价潮是柔性还是刚性,必须要有明确的罚则兜底。如果虚与委蛇或者消极对抗,旅游主管部门究竟是祭出“降级”的红牌还是拿出“关门”的勇气,起码要把威慑力和震撼力秀出来。
当然,理性而言,外人很难从具体降价数字上看出降价程序正义与否。简言之,“1块钱”的降价也许是良心的,前提是原价本就亲民爱民、泣血经营。不过,这种“5块钱优惠券”都不如的降价幅度,已经严重挑衅并调戏了公众的生活认知,相关景区有必要做个信息公开的配套说明,而执法监管部门恐怕更要顺藤摸瓜,看看这些乍看起来很奇葩的降价行为背后,究竟有没有违规、乃至是违法的魅影。没法降、还是不肯降,不仅发改委等职能部门要深究真相,建议纪检监察部门也能密集跟进,看看这些降而难降的景区,有没有权力作为的“难言之隐”。
新闻推荐
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将“一证通用” 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实施方案》,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证通用、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实施方案》,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证通用、一次登录、全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