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依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的规定,委托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无印良品巴沟华联店销售的木制家具进行抽检。但无印良品方面三次拒绝抽检,执法人员在登录系统时后台又显示无信息登记。随后,工商部门依法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行为。日前,无印良品回应称“产品信息清空”是系统出了问题,今后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一句系统问题和今后将遵守法律就算回应了汹汹舆情,与在执法人员面前霸气的“三连拒”相比,这回应实在有些轻飘。事实上,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霸气外露”已不是头一次。比如,德系某品牌汽车售后态度傲慢,曾多次引发消费者不满;瑞典某品牌家居在全球召回“夺命儿童柜”却不包括中国市场;韩国某品牌手机召回“连环爆炸”的机型时,也对中国市场进行了选择性忽视……
粗暴霸气、双重标准,甚至涉嫌违法引发负面舆情后,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仍然不“吃一堑长一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利益为先的考量,为了维护品牌形象,面对质量问题,总要努力遮掩一番。
更重要的是,在商品上市的相应标准和出问题后的惩处方式上,国内与海外市场存在差异。瑞典某品牌的“夺命儿童柜”召回不含中国市场,给出的回应是符合中国市场相关标准;日本一车企召回某问题汽车也不含中国,原因或许在于惩处差异。根据《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对企图隐瞒缺陷的汽车制造商罚款最高3万元,这连一些车的售价零头都不到,而欧美有的国家则对某日系车召回速度慢开出了1640万美元的罚单。
如今,无印良品在霸气过后,终于祭出一纸“责令改正”,或许是迫于舆情压力。未来,如何让对类似事件的惩处更严格、让跨国企业不敢造次,是事件背后更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下,要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遵守当地法律是前提,诚信则是基础。但愿无印良品的“系统问题”只是偶然事件。
新闻推荐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26日揭晓,中国清华大学取代新加坡国立大学,跃居亚洲高校之首。今年的榜单包含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