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振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火”了,起因是他用文言文写就一个措辞严厉的成绩公告,声明“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并且言出必行,给22位期末作品涉嫌抄袭的学生打了零分。
大凡热议之事,皆不同常态。苏老师此举,不同常态者有三:一是用文言文给理科学生写成绩公告,刻意警醒也好,意在熏染也好,比较少见。二是苏教授所教课程为选修课,但他对课业原创的要求比很多主课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是他态度坚决,强调“此分不可改,勿念”,如此只讲道理不徇人情,可能让不少人“下不来台”。
作品抄袭,被判零分,这是常规,但常规不一定能带来常态,常态还可能违反常规。当人们对不正常的常态习以为常,恪守常规的人反倒显得不合时宜。高校抄袭现象可能属于这种情况。人人都知道不能抄袭,但现实中抄袭者大有人在,平时不好好学习临时抱佛脚的有之,不重视选修课抱着“混学分”目的的有之,看别人抄得顺溜自己有样学样的有之……在大学整体上还是严进宽出的氛围下,老师既不想学生挂科影响今后就业深造,也担心太过较真惹学生怨愤,影响对自己的考核评价。种种人情考量、现实因素之下,抄袭之风愈演愈烈,常规反倒成了纸面文章。
苏老师此时站出来,做个恪守常规、反对“常态”的人,可能在小范围内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或因与众不同而让人“不爽”,但在大多数人那里、在正向价值层面上,他获得的是支持与赞誉,认为他“坚守了教育的底线”。这说明浊流之中,总有人不随波逐流,而能守住初心,以纯粹之心做纯粹之事,即便难以改变风气,也能影响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说明大多数人并非沉沦于其中而不自知,他们从内心期望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以触动现实、改变风气,所以响应者甚众。
有人说,像苏老师这样“振臂一呼”只能警醒一时,解决高校学术不端或其他社会积弊,还要靠严格的制度规范。这话当然不假,但很多时候,不是缺少制度规范,而是制度没有得到有力执行。之所以执行不下去,根本原因是一些人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对真理的信仰。这种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敬畏与信仰,不仅仅靠制度规范、事后惩戒来维护,它更源于个人价值观形成时期所受到的道德熏染与思想传承。恰在这个意义上,“振臂一呼”并不仅是警醒一时,可能在很多学生心中种下了信仰的种子,让他们懂得如何认真做事、诚信做人。
制度,让人不敢抄;诚信,让人不愿抄。归根到底,这是大学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更要塑造他们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当下,有人觉得讲信仰是凌空虚蹈、陈腐迂阔的话,但看看那些成就大事之人,哪个不靠信仰支撑?听听网上对苏老师的赞誉之声,还会觉得坚守信仰是多余吗?从小事、小节开始,让信仰追求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就能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基础。当每个年轻人都能将诚信的价值观念根植心灵深处,学术不端行为自然能够得到有效遏制。从这个角度说,像苏老师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大学德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新闻推荐
家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是人们心灵最温暖的港湾。回家,让陪伴与团圆成为节日最好的礼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