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当代精神社交秘密地图 编者按
尘世滔滔,好书为帆。万象缤纷,阅读为灯。从2018年9月起,《当代书评》栏目将于每月末推出月度好书榜。进入月度好书榜的图书,将会于年末进入年度当代书评“十大好书”候选之列。此次推出9月好书榜,时值中秋、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份初秋的阅读。
1
“我希望我的文章是一个花园”
《会饮记》
作者:李敬泽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看点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有著名的《会饮篇》,寓意新酒神精神的复苏。“会饮”被李敬泽拿来取为他最新散文随笔集的名字《会饮记》。该书收录了李敬泽近年来在《十月》杂志专栏刊登的系列随笔。《会饮记》的写作结构被称为有钱锺书《管锥篇》风范。十二篇散文,每篇都由一个现实的触点切入,这个现实的触点或是一次谈话、或是一次会议、经历。像是他的记事本,又是他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精神活动的地图。
对于这种创作方式,李敬泽自己这样形容,“我希望我的文章是一个花园,你可以在这儿坐坐,也可以在那儿坐坐,溜达溜达又到了那儿,它应该是这样的场所和空间。我写的时候也是这么写的,从门进去,一会儿从窗户翻过去又到了那儿,前面穿过一个小月亮门过去,又不知道到了哪儿。”十二篇文字,十二种文学生活场景,隐藏着作家关于文学、哲学和信仰的总体思考: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应该如何组织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追问。也正因此,这本书被评论界形容为“一幅当代智力生活和精神社交秘密地图”。
李敬泽是用语言变魔术的人。就像一个导演,驾驭无数的镜头,腾挪跳跃却又收放自如。谈及《会饮记》的创作体会,李敬泽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有一篇《会饮记》,我这篇散文集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此,只不过并没有谈爱欲。希腊有一群文化人,中国也有。我想书写他们的交往、言谈、思绪,并在这种思绪中希望能够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中的有意思之处。”
推荐理由
李敬泽是大评论家。评论别人,评论得太好,以至于如果自己不亲自动手写独立的文学作品,就让人感觉对不起他的才华。事实上,李敬泽的散文、随笔一直写得漂亮。近来又开始写小说。不管是他评论别人作品的文章,还是他的非虚构作品、散文,抑或是他置身新行当写的小说,他的文笔、见识、才气都是霸气侧漏。尤其是他一直推崇并践行打破文体界限的藩篱,跨文体、超文本的写作方式。他的作品,不用过于较真是散文随笔还是虚构小说,反正就是有滋有味,有见有识。
2
看一代骄子曾经如何思想与生活
《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
主编:阿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看点
这是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学子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录,集结了北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的一百余篇回忆文章。这些80年代的北大学子,称得上是一代骄子,毕业后大都成为多个行业的精英。岁月荏苒,人到中年,学子们对于生命和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见解。他们追忆往事,怀念青春,也在阐述自我生命。这些回忆虽然都来自北大人,却可以穿越学校的院墙,映射一个时代的影子。虽然是个人纪事,却让人感受到整个社会往昔的空气。
作为80年代北大学子之一,现为北大教授、作家阿忆担任主编。在序言中他这样回顾所经历的美好时代,“那时候,我们不敢肯定未来,却大致知道方向。我们放弃了好斗的习惯,以取长补短、和平发展、友好交往为信条。我们全无经验,却勇于探索,第一次拥有说错话而不被严惩的权利。那时候我们急于摆脱贫困,却并不认为金钱和财富有多重要,于是诗和远方根本不算稀奇……总之,一切欣欣向荣。其实,那个年代同样是问题重重,可我们的记忆中,天天阳光灿烂,没有真的阴天。”
回忆总是倾向于美化,阿忆也提到避免“对珍视的东西极尽讴歌,完全无视它的缺陷”,所以回忆并非一味颂扬,对瑕疵亦有真实描述。
推荐理由
很多人还记得多年前那本散文集《北大回忆》,流传已久。尤其是其中收集的孔庆东《47楼207》,成为经典名篇,让很多人感受到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天之骄子的有趣、有识、有料的校园精神生活。传奇,仅仅用一部散文集来回忆是不够的。所以,当阿忆主编的《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出版消息一出,令人振奋。一代学子们曾经如何思想与生活,他们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往昔与当下,对我们所有愿意更有意义生活的人,都是一份宝贵精神资源。
3
除了村上春树还可以读她们
《月鱼》
作者:三浦紫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看点
因为一册稀有的旧书,两个家庭支离破碎,原本亲密无间的少年再也无法坦诚相对。时光缓缓流逝,他们的人生道路看似波澜不惊,却一直暗流涌动。忘不了的往事,回不去的童年,填补不了的心灵裂缝,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他们。书里的旧书店总能引起人们某种不知名的情绪,那些夏日蝉鸣的悠闲时光,日式庭院、小小菜园,猩红锦鲤与明月当空,好似闭着眼就能听到木屋檐下风铃的响动。那个美好的夏天,那个有着泳池、西瓜、烟火大会,只属于少年们的那个夏天,“他们的脸庞被慷慨升空的烟火照亮”“只属于17岁的那个绝无仅有的夏天”。
这是一本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本关注二手书店的小说。三浦紫苑文笔流畅,温柔坚韧,干净一如真心。有一种清新的律动感。“那是旧书店无穷堂门口的灯。濑名垣太一停下脚步,点燃了香烟。暮色正匆匆降临。道路的两侧是杂树林,茂密得像是藏有经过浓缩的黑暗,以这里到市中心的距离来讲,算是如今十分稀少的景致,就连路灯也被树阴掩盖。如同预先知道濑名垣要来拜访,无穷堂的灯在昏暗的小路上投下淡淡的光。就像雾港中,灯塔上引导船只的灯火。……“三浦紫苑的小说,主人公一般都从事比较非社会上层或主流的职业,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是极易被人忽视的存在。比如《多田便利屋》的店员,《编舟记》里的冷门词典编纂者,以及《月鱼》里的二手书店从业者。
推荐理由
在手机阅读盛行的当下,能让很多人都有耐心地看完的小说,无疑是它的过人之处的。日本的当代文学,跟中国不太一样。他们没有特别明显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不少文学作品,既具有纯文学的品质,同时也像畅销书那样通俗好读。而具有代表性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村上春树,还有不少日本当代女小说家实力强劲。她们虽然没有村上春树那么有名,也各有特色。比如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几年前在中国成为文艺畅销书;比如因《多田便利屋》、《编舟记》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三浦紫苑。这位令宫崎骏称赞不已的才女,29岁就获日本文学大奖直木奖,35岁获书店大奖。
4
非虚构名作中的“下南洋”
《风下之乡》
作者:艾格尼丝·凯斯 三联书店
内容看点
“风下之乡”这个美好的称呼,专指沙巴,很多旅行爱好者知道,这是马来西亚东部的一个度假胜地。但较少人知道,这一称谓源自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部非虚构名作。美国人艾格尼丝,曾经是一名记者,1934年她嫁给了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亨利·凯斯,随夫远行旅居在当时的北婆罗洲首府山打根。之后,她将自己的生活写成书,《风下之乡》是其中一本,记录了她在南洋生活的细节和感悟,用细腻而诙谐的笔调,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末的沙巴海滩、丛林探险和土著逸事,乃至“二战”前夕的南洋氛围。1939年,《风下之乡》获美国《大西洋月刊》非虚构类作品奖。
在山打根,艾格尼丝虽为殖民者身份,但她和丈夫并未站在殖民者的立场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反而以一种包容甚至是谦逊的姿态与当地人相处。她以平和、幽默的笔调描绘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性复杂而闪光的一面。在艾格尼丝笔下,沙巴有了“风下之乡”的别名,并流传至今。艾格尼丝细腻、敏感、纪实般的笔触,以及在那个年代中并不多见的西方人视角,对东南亚,尤其是北婆罗洲的感性而详尽的观察和了解,使得原作一出版就在欧美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西方人去婆罗洲旅游的热潮。
推荐理由
去东南亚旅行者众,如果带一本《风下之乡》,无疑会让体会更加透彻而深刻。婆罗洲,中国古称“渤泥”“婆罗”,它所在的位置,就是近现代中国文献里常常出现的“南洋”。而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也可以在这本书中窥见一些影子。当旅行,不只是享受海滩,还带着知识和历史,体验无疑会显得尤为丰盈。
5
61封图文信中背后的时代和爱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作者:丁午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看点
“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句话,是61封家信的固定开头,诉说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思念。这位父亲,就是大漫画名家丁午。说起丁午,或许90后、00后对他较为陌生,但80后,对他的代表作品《熊猫小胖》、《小刺猬》,有着深刻的记忆。不仅如此,丁午还是最早将日本漫画《机器猫》和《樱桃小丸子》引进中国的人。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是丁午在1969年到1972年间写给8岁女儿小艾的61封信件的合集。是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一位父亲会连续三年无法陪伴在年幼的女儿身旁,只能靠书信往来“以解相思”?1969年,在中国青年报做美术编辑的丁午被下放到河南某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出于对8岁女儿的爱和思念,他用简单的文字和漫画给女儿写信。由于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所以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其内容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无意中记载了那个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和一段难忘的历史。丁午很少在信中跟女儿诉苦,放猪、杀牛、做木工、盖房子,在他的信里都成了特别有趣好玩的事。暖暖的文字和暖暖的漫画中,父爱满溢。
推荐理由
读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开启“远程带娃”模式。他把自己的生活点点滴滴都画出来,用简单的字句写给女儿。好像女儿跟他一起生活一样。养猪赶牛,耕田插秧,做木工、烧砖头、造房子,工作之余则捉蛇、钓鱼、养鸟、杀猪、打乒乓、游泳……学者梁鸿评价说,“《小艾》这类图书提供的是一种生活常识和情感表达方式。从心中描摹的生活细节,我们看到了艰难的年代里,用耐心、希望、爱,依然可以照亮生活。”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杨谨烛张耀尹
新闻推荐
连苏东坡那么伟大的文豪有时都慨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如我者,“当时明月在”,已是足以感恩的事了……多年后,我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