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重庆出现了近期难得的晴热天气。位于江津区的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里,研究人员们忙得热火朝天——2米高的巨型稻,丰收了!
重庆晚报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况——刚走进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一股稻草的馨香扑鼻而来。循着一条蜿蜒小道进入巨型稻试验田,一眼望去,10亩稻田黄了,金穗垂腰。农民们头戴草帽,身影在金黄的稻穗中忽隐忽现。他们身子直立,背着背篓,镰刀一挥,一株株稻穗便跟着倒下。
与巨型水稻比高
为什么种?
研究是否能适应重庆高温高热天气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
60岁的彭柱财背上的背篓满满当当,抬脚跨过护栏时一个不慎,稻穗散落一地,他弯下腰小心拾起地上的几株稻穗,这是他当天第一次弯腰干活。“当了一辈子农民,第一次不用弯腰割稻子。”彭柱财一边笑一边用手捻着稻粒:“粒数比以往多,颗粒比以往大。”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巨型稻身型笔挺,穗高饱满,人走在稻丛中竟会被“淹没”。与其说是水稻,不如说像高粱。
“这是中科院历经十余年研究培育出来的巨型稻,今年4月在重庆进行小范围试验。”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坤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去年巨型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试种成功,为了研究巨型稻是否能适应高温高热的天气,今年首次在重庆进行试种。
据了解,巨型稻通常高2米,是全新一代杂交水稻,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大幅提高产量,实现优质高产。“巨型稻的分蘖能力很强,相较于只能分蘖出约20株稻穗的普通水稻,巨型稻能分蘖出四五十株稻穗。”何永坤介绍,目前现代农业气象站引进的是巨型稻丰超6号和丰超8号两个品种,现在看来试种非常成功,“相比普通的水稻,巨型稻的生物量(生态学术语,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增加了一半以上,每亩产值可增加15%到20%。”
收割巨型水稻不用弯腰
稻田里青蛙成群
怎样种的?
设置防鸟网防蛇网,稻间距达到60厘米
试验田里稻香四溢,蛙鸣阵阵,抬头一看,不时有白鹭掠过。
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稻田上方有白色透明网状物。“这是专门设置的防鸟网。”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员魏乐说,“为了防止白鹭等鸟儿来啄食田里的青蛙、泥鳅等,就把这里围起来了。这个蓝色挡板和铁丝网是为了防蛇。”他笑着说,为了保证巨型稻顺利生长,工作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巨型稻种得稀疏,间距达到60厘米,密度仅为普通水稻一半左右。一脚踩下去,鞋上拖泥带土。稍微靠近些,在田坎乘凉的青蛙便齐齐跳进水里。仔细一看,田里还有许多泥鳅。魏乐拿出手机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一张照片:“你看,七八月份最热的时候,青蛙密密麻麻占领了田坎。”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从4月播种以来,10亩试验田里共投放了100多万只蝌蚪和数千斤泥鳅。
魏乐乐呵呵地挽起裤腿,跨过及腰高的栅栏,在稻田里随意抓起一只青蛙,称重,记录。“每周定期两次给青蛙测体重,为泥鳅测量长度和重量。”魏乐说,一方面是检测它们的生长是否正常,另一方面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
每天,青蛙和泥鳅在水里自由排泄生长,排泄物源源不断地为巨型稻提供养料,巨型稻也能为青蛙泥鳅遮阴,防止它们在夏天经受暴晒,“青蛙还能吃掉巨型稻上的虫子,这样就不需要打农药了,更加生态环保。”何永坤说。
水质是保证巨型稻产量的重要条件,试验田用水来自附近水库,为确保稻田内生态环境良好,还会对水质进行检测。
收益如何?
稻谷加上泥鳅等销售,亩均产值超过5万元
对魏乐来说,丰收固然重要,相关数据的收集更是少不了,这能为巨型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魏乐掐下一株稻穗开始清数:“一般来说,一株普通水稻的稻穗只有一两百粒,巨型稻可以长出500粒左右,是普通水稻的两倍。”为了采集研究数据,每隔两天,研究人员就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巨型稻的粒数进行清数。
穗多粒大,产量当然不低。据了解,种满一亩地的巨型稻,产量大概在1000公斤左右,而普通水稻只能达到500公斤左右。
“这种立体种养方式一旦进行大面积推广,不但可以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余粮共赢。”何永坤算了一笔经济账:巨型稻产出的大米,如果按照暂定40元一公斤计算,在每亩地1000公斤产量的情况下,收益近2万元。加上泥鳅等销售,亩均产值将超过5万元。
能否推广?
还将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
巨型稻的丰收引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考察,他抓起一把稻穗:“长得不错,颗粒饱满。”
何光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种巨型稻目前主要在湖南种植,在重庆是首次。巨型稻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温等特点,而且产量高。从今年重庆的试验成果来看,长势不错,重庆的气候条件还是比较适合种植这种品种。
关于巨型稻种植的下一步计划,何永坤说:“收割完成后,我们将进一步试验分析,总结今年的经验。目前,巨型稻经受住了重庆高温天气的考验,接下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还将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的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原标题:巨型水稻高2米,“当了一辈子农民,第一次不用弯腰割稻子”)
【专题】丰收2018
新闻推荐
奇山塔山社区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 把文明理念、道德风尚送到居民身边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杜颖张妍)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传承优秀文化技能、传播崇德向善正能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