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惠子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到中秋,身在他乡的游子都会尽可能地返乡,与家人团聚。可现实当中,不少人离家追寻梦想,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很多次人月不能两圆。长大后,回家就成了一种期盼,多数时候,你在电话这头,家人在电话那头……
第一次在他乡过中秋
“妈妈,你一定要帮我抢到国庆节回家的车票啊!中秋节都不能回去了,国庆节怎么样我也要回家。”43岁的市民杨女士拿着手机,听着女儿远在大连打来的电话,一个劲地抹着眼泪,强忍着不让女儿听出自己哽咽的声音。放下电话,杨女士又一次和丈夫抱怨,当初不该选择这么远的学校,离家太远回一趟家好难。“填志愿的时候,我是希望她到华东地区的高校深造的,可孩子更喜欢大连那所学校的专业。孩子是第一次离家,我们即将第一次度过孩子不在身边的中秋节,心里真不好受。”杨女士说。好在现在通讯方便,弥补了一些交通的不便。她和女儿几乎每天都会视频通话,中秋节自然也是如此。“我们约好了,我在家里通过视频让她看看故乡的月亮,她也通过视频让我们欣赏大连的海上升明月。”
采访中,很多父母都表达着共同的感受,自从送孩子赴外地求学,聚少离多的日子也就开始了,不是每个传统佳节都能团圆,只好借助通讯工具诉说思念。
习惯了他乡的明月
1976年出生的安庆人张明,19岁离开安庆去哈尔滨读大学。“我还记得那时候,学校里每天打电话的地方都排队,碰到过节那队排得跟在食堂打饭似的。有一次中秋节,我就是因为排队打电话,饭都没顾上吃,回宿舍啃了三个我妈从安庆寄来的五仁月饼,一次吃得太多,以至于我后来很多年都不愿再吃月饼。”张明说,那时候生活费很少,不舍得往家里打电话,每次总是有重要事情才打电话,但中秋节的电话是一定要打的。
后来研究生毕业,张明去了北京工作,工作第一个月就买了一部手机,跟父母联系起来方便很多。倒是二老不舍得了,说长途电话费太贵,儿子刚工作挣钱不容易。“已经有多少年没回家过中秋节了,我和家人看似都已经习惯了。母亲每年中秋照例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吃月饼和石榴,父亲在一边催促母亲打听国庆回不回去。”张明说,最近母亲还学会了微信视频电话,能“面对面”交流了,感觉距离又近了一点。但身在繁忙的都市,总被很多事务牵绊,“回家”越来越难,不论如何也要打电话向远在家乡的父母道一声珍重。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9月20日电(记者谢樱袁汝婷)“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教师应具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