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深处,父亲的钱包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每每忆起父亲掏钱包的情景,久违的幸福便涌上心头,甜甜的。小时候是贫穷的年代,父亲的钱包就是一块蓝布;中学时,那是改革的年代,父亲的钱包变成了皮夹子;工作时,到了幸福的年代,父亲拥有新的钱包——— 银行卡。父亲的小钱包,蕴藏着社会发展的大变革。
那时,父亲上完了村里的完小,就招工当了工人,可是家里却依然贫穷。一天三顿饭能填饱肚子是最大的安慰。每到过年,我总是跟在父亲的身后,期盼着父亲会给母亲拿出钱来买好吃的。这时,父亲看着我期盼的眼神,也毫不吝啬,会让我高兴一回。只见父亲到屋里,掀起一层破棉被,再小心翼翼地拿起破席的一角,把手伸向铺在床上的稻草中,摸出一个蓝布包。父亲一手捧着蓝布,另一手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剥开蓝布,露出几张数额不等的钱,父亲会用手在钱上摸来摸去后,从仅有的钱中抽出大部分的钱交给母亲,让母亲去准备过年的菜。这时,父亲又赶快包上那块蓝布,把剩得可怜的钱紧紧裹起,用双手捧着蓝布,将它放回老地方,同时用手在上面使劲地压了几下才会放心地走开。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家里的日子也有了些许的变化,这时我也离家去外地读高中了。我在学校住校,每个月只允许回家一次,在学校里一日三餐吃的是自带饭,只有吃完了自带饭才舍得去食堂买,菜是吃自家腌的咸菜。每到星期天的下午,父亲总是雷打不动地来给我送半袋子玉米煎饼,我劝父亲少装点,父亲会说:“现在有的是粮食,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不要省。”父亲站在校门口,掏出身上还带着汗味的皮夹子,拉开皮夹,从里面拿出些面值不等的钱给我零用,并嘱咐我要多买东西吃,但不要浪费。每次父亲给我钱时,我永远都不能忘记——— 那是一双布满了老茧的双手,正是这双手造就了我的衣食无忧。我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父亲。
大学毕业后,一直忙于工作,不能常回家看看父亲。偶尔,在逢年过节时回家,到了老家,总会有父亲张罗的、满满的一桌菜。当我羞愧地拿起筷子时,父亲总是会说:“没事没事,要吃好。”望着父亲那疲惫的背影,我知道我没有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要好好地孝敬父亲,反而父亲还在为我忙忙碌碌。吃完饭,父亲说要去超市购物,我们欣然答应了。这时,父亲从抽屉里拿出在银行新办的银行卡,高兴地告诉我:“现在生活好了,也不用钱夹子了,我办了张银行卡,到超市里直接刷卡就行了。”看着父亲得意的笑容,我的心却在隐隐作痛,我知道今生欠父亲太多太多了。
从蓝布到皮夹子,从皮夹子到银行卡,看着父亲那深邃的目光,听着父亲那感人的话语,我不禁释然,心想: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们和国家一道,风雨同舟,砥砺前行,见证了40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一幕幕。之所以有这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哪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许多珍贵的东西变化得更快,有时快得让我们摸都摸不到。就如同父亲钱包的变迁,小钱包,社会大变革的缩影,这已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寄托,今生难以抹去的美好回忆。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刘硕张博宇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简称“第100部队”),一个神秘而陌生的番号。日本侵华期间,这支以“防疫”为幌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