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公务员)
这两天,中国科学院一副教授对选修课期末作品涉抄袭者,均打了0分,这样的“严格”,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讨论,有对此表示支持者,也有认为此举属太过较真者。
笔者以为,学生期末作品抄袭,首先是失信行为,说严重点是剽窃他人成果,说轻点是用欺骗手段获得学分。其次,选择修习一本课程,并不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更多的是锻炼成材的过程。不管为了维护诚信道德的底线,还是为了对学生成长成材负责,抄袭都应是高校学风的禁区,予以“零容忍”。
山寨现象近年来颇受诟病,一直被视为创新能力缺乏的佐证,其实理性来看,真正缺乏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创新的理念与创新的精神。大学应当是培养创新思维与氛围的摇篮,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高校包括学术造假、学生毕业论文抄袭、买卖的现象屡有报道,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高校的学术、学风与重视、鼓励创新格格不入。“抄袭被判零分”在学校引起莫名惊诧,其实也一定程度暗合了高校对抄袭、“拿来主义”司空见惯甚至容忍的氛围。同时,这种“惊诧”也放大了学生学业态度的偏差:相比专业课,公选课学生抄袭的情况更加严重也更加普遍,不少学生都抱着“水”过去就算了的态度。很明显,这也是相当多学生大学混学分、混文凭思维的缩影。也正因为如此,往往“水课”以及教授要求更宽松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相反,严苛的教授的课程可能得不到学生的选择,从此被学生所冷。显然这也是一种畸形的氛围。
总之,默认甚至放任学生抄袭,影响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业,更深层次还是放纵了学生投机取巧、不公平竞争的错误观念,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大忌。因此,“抄袭零分”不应只停留在惊诧层面,是时候“较真”一把了。
新闻推荐
杨晓升受访者供图《寻找叶丽雅》封面受访者供图“叶丽雅是我的初恋情人,可是她早已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