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温暖农家少年。
扫码上封面新闻,了解更多美文。
何明涛(江苏)
父亲走了好几年,我还是没能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他是撑起我天空的人,只要我的头顶明媚,他就还在。
可是,我终究是不能唤他应我了。无数次在梦里,他看着我,然后梦幻般消失,我哭着醒来。
4年前,友人带我去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游玩,遇见一个老人,第一眼就特别对眼——他的身上,有父亲的神韵和气息。
沿着乡村小道曲曲折折往里延伸大约300米,来到友人介绍的“老爷爷”养殖螃蟹的地方。老人60多岁的样子,清瘦矫健,谈吐清晰。
老人捧出了自己种的橘子,味道酸酸甜甜很新鲜,能感觉到还带着橘子叶的清香味儿。
没有急于看货、议价,老人从装螃蟹的铁桶里,扒拉出蟹王、蟹后,隔着丝网给我们看。我们说要拍照,老人健步跑回屋里,拿出一个红色盆子:“不急,不急,我给你们拿出来放盆子里。”
那背影就像孙子们回家要看某个稀奇玩意儿,爷爷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似的。
由于是白天,不好打捞螃蟹,老人指着铁桶里的螃蟹说:“这是人家预定了的,你们来得远,要是看得上,我就让他明天再来,先给你们。”
老人隆重介绍他养螃蟹的独门秘笈,嘱咐我们不要把他的螃蟹和别人家的混装,一定要品品他的红黄红膏螃蟹。
友人告诉我们,老人精挑细选给我们的螃蟹,市场价不少于80元一斤,而给我们是50元。大家付了钱,找零也不要了。老人进屋,把钱随意往桌上一放,拿出篓子:“我给你们捞点菱角,回去煮着吃,新鲜。”
说罢,他拿起一个筛子和友人聊着往塘边去了,娴熟地捞、摘、洗,一会儿还给我们用丝网分好了。看着俩孩子在玩龙虾,他还非要送他们两只大龙虾。
友人告诉我们,老人独自在这里养蟹20年,生活清苦,屋子阴暗、潮湿,家什简陋,生活简单,夜夜看守螃蟹湖,年年守在小矮屋。累了,抬个小木凳在门口坐着,花生米下酒……
我怔怔地看着他。一个习惯在夜幕中独自寂寞的人,寂寞并不是一种颓废,而是给喧闹的白日寻找一个沉静的借口。
能看出,老人因我们的到来有了点小兴致,好几百元,就那么随意地放在桌上,便去忙前忙后,看来是把我们当家人一样信任了。
我对友人打趣道:“刚才看你们一起捞菱角,真像父子俩,配合默契,谈吐亲切。”他一本正经说:“是的,我也感觉很投缘,老人家很实诚,像父亲!”
临走时,同行的朋友对老人说:“您要保重身体,不要太操劳,我们明年再来看你。”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把我们送出门口,送到小道上还不舍得往回走,念叨着:“来啊,明年来啊!”
我们拎着大包小包连连回望,与老人依依惜别。这一幕,不正像父亲送别子女吗?我们的到来,搅了他的宁静,可我分明看出他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眼里已融入了别的情愫——或许真是这样,对的人,只需要一秒钟的眼神确认。
我必须承认,除身形有些出入,老人那眉宇间的温和,那做事的干净,那对钱物的淡然,那对他人的看重,都是父亲的做派,难怪友人毫不避讳地说“像父亲”。
一个具有共同父亲特质的人,温暖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连不谙世事的俩孩子也说:“这个爷爷对我们真好。”
我们都心照不宣:很多时候,说好的“下回”,其实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这一别,竟是4年。或许,真如白落梅所说,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今年国庆节,一定要去看看,愿能再见“父亲”。
新闻推荐
□吴学安最近,室内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担忧。本月初,一篇《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的文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