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近期,一起医疗机构采取虚构病情、使用暴力和威胁让就诊者接受高价治疗的恶性案件,在深圳宝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此案中,来自福建莆田的陈某某、黄某某于2016年出资20万元盘下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的惠爱门诊部,以两股东、一医生、三护士为班底,随意“开发”病情,实施医疗“宰客”,获利颇丰。
提起“莆田系”医院、诊所,在大众心里,它们早就配得上“臭名昭著”四个字了。如果留意一下近年来的新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机构常见的套路:无论就诊者有疾或无疾,有大疾或有小疾,接诊的医务人员总能开出一系列的检查项目,砸出一箩筐的医疗术语,然后一脸严肃地作出“不治恐有大患,甚至危及生命”的论断。而当就诊者战战兢兢地上了手术台,医生又有了发挥的舞台,比如不给用麻药或麻药用得少,逼迫就诊者同意加价改做微创术;再比如,故作惊讶发现了“新病灶”,让就诊者在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下掏钱买平安。
这类黑心医疗机构之所以还能门庭若市,主要依赖于其超强的自我包装和营销能力。机构管理者知道自家吸引不了回头客,也打动不了“明白人”,但只要花血本砸广告,搞虚假宣传和病毒营销,总会有些“天真可爱”“涉世不深”的顾客上门。而医学本就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前来就诊的普通患者可能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具备,更别提去辨别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生诊疗方式的恰当与否了;而黑心机构里坐诊的黑心医生,正是利用医患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精心设下陷阱,等着患者往里跳。“花钱又伤身”的患者即便最后醒悟过来,由于做的大多是妇科或男科手术,出于羞耻心作祟,大多也不愿去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往往自认倒霉了事。
只要花些钱盘个诊所,搭个草台班子,就能开门“坑”客,收获暴利;医疗商业化到如此没有底线的地步,监管部门难道还要作壁上观么?不可否认,医疗诈骗和强迫交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现行的制度下,若患者自身不愿意出面维权,监管部门也没办法帮其讨公道;但是,与被动接收群众投诉相比,公仆们难道就不能在日常监督和专项整治中多下点工夫?就当前看来,对诊疗行为不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不透明、医疗广告虚假宣传、手术台上临时加价等恶性行为,有必要进行“全面排查”和“精准打击”,把重点对准“莆田系”民营机构的同时,同样别忘了查查公立医疗机构是否也玩“小九九”。若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那么监管部门是否也当被严肃问责呢?
其实,许多患者都有病急乱投医、轻信广告宣传的毛病;而在全社会,加强医疗常识的普及,提升大众辨别医疗陷阱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关部门不妨借助媒体开设科普及法制栏目,与公立医院或医学院校联手举办公益讲座,在社区发放防骗防坑指南等,让市民在患病时能更理性地选择医疗机构,面对一些常见的、低级的医疗诈骗也能一眼识破,避免被宰。
医学本就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前来就诊的普通患者可能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具备,更别提去辨别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生诊疗方式的恰当与否了;而黑心机构里坐诊的黑心医生,正是利用医患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精心设下陷阱,等着患者往里跳。
新闻推荐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外科医生介绍,目前解决风湿性瓣膜病的手段主要是有两种:一是将病变瓣膜切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