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 卢俊宇)记者29日从国家禁毒办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将4-氯乙卡西酮等32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公告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已成为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后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
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70种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邓明介绍,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09年兴起以来在全球不断泛滥,愈演愈烈,危害严重,是近年来国际禁毒领域最为棘手和突出的问题。目前在欧美等国家滥用流行趋势明显,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理作用比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更加强烈,2017年3月份我国列管的卡芬太尼的药效为吗啡的10000倍。
“本次列管的四氢呋喃芬太尼和4-氟异丁酰芬太尼两种芬太尼类物质药效也为海洛因的数倍。”邓明说。
邓明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工作。早在2001年,我国将氯胺酮列入管制;2010年以来,四甲基甲卡西酮等1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先后列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15年10月1日一次性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2017年分两批次将卡芬太尼、U-47700等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入管制。加上此次列管的3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至此,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70种。
去年以来缴获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1178千克 邓明说,我国加强了相关案件侦办,强化对重点化工网站的巡查管控,及时发现相关信息并对重要线索落地查控。2017年以来,共破获制贩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捣毁地下加工厂4个,缴获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1178千克。
在国际合作方面,邓明表示,国家禁毒办积极参与联合国毒罪办“SMART项目”、国际麻管局“离子项目”,加强就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种类、数量、流行趋势及致死案例的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各国新精神活性物质制贩和滥用趋势。同时与相关国家开展情报交流和办案协作。
呈现三大新特点:新结构品种不断出现 走私渠道更加隐蔽 邓明介绍,随着国际毒品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精神活性物质主要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新结构的非管制品种不断出现。境内外不法分子一旦发现某品种被列入管制,在短时间内即研制出新的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二是交易方式多样,走私渠道更加隐蔽。境内外不法分子通过Skype等即时聊天工具联系交易,利用地下钱庄或比特币进行资金转移,利用国际邮包走私新精神活性物质,联系交易方式更加多样,走私渠道更加隐蔽。三是国内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案例开始增多。除氯胺酮滥用人群外,其他合成大麻素类、甲卡西酮类等新精神活性物质也相继在广东、浙江、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多地娱乐场所发现。
新闻推荐
实施三年清洁攻坚行动呈现宜居宜业“魅力高新” 西安高新区全方位打造大西安最干净城区
“大干一二三,建好首善区,着力打造创新之城、富强之城、美丽之城、时尚之城、幸福之城。”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在“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