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阱一
办卡后出“幺蛾子”
华女士在美容院办了两张面额为5万元的终生卡,然而仅仅三个月之后,美容院因为装修停止服务。
法官建议:市民在和美容院签订服务合同前,一定要在合同条款部分详细列明产品内容、服务周期、预约频率,美容院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 陷阱二“知名产品”是山寨
西小姐通过团购在某美容院办了一张卡,一个月后,美容师即以两颊有淡斑为由头,极力推荐她购买一套价值2000元的“国际知名”产品。后来,西小姐网上查询该“国际知名”产品后发现原来出自广州的一个无名小厂。
法官建议:市民在购买美容院院系产品时应充分检查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等,必要时可拍照留存证据。
■ 陷阱三“速成疗法”没效果
大三女学生豆豆从小就胖。她看到某美容院“按摩减肥,一个疗程瘦20斤”的广告,经不住诱惑花将近3000元办了一个疗程的减肥瘦身卡。然而身材却丝毫未见改观。
法官建议:现在一些美容院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情形,利用消费者急于求成的心理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应该正确科学地看待美容养颜健身,理性甄别广告真伪。
■ 陷阱四“微创手术”无资质
在一次做美容时,美容师向刘女士推荐说该院来了一位香港的“高级美容师”可做拉皮手术,价格29900元。术后刘女士没发现面部有明显变化。后来刘女士发现,所谓的香港“高级美容师”及该美容院,并没有从事“微创”美容的资质。
法官建议: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医生也必须具备该专业执业资格。也就是说,不具备资格的美容院聘请有资质的医生来做也是违法的。消费者在决定实施“微创”美容前一定要准确核实美容院是否有医疗美容的资质。
■ 陷阱五“免费体验”藏玄机
赵女士逛超市时收到某美容院的“免费”体验券,在享受“免费”过程中,赵女士经不住对方的软磨硬泡,办了张800元的项目卡。
法官建议:商家往往推出的诸如“免费护理”、“免费赠送”等方式诱惑消费者进店体验,进店后碍于情面购买了自己不需要或是不想要的产品或服务,事后后悔不已。消费者不要轻信“免费”服务等宣传策略,商业活动中很少有“无偿赠与”情况的发生,作决定前多思考,善理性,勿冲动。 (据北京晨报)
新闻推荐
昨日,为迎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东单东南角布置了“共同繁荣”花坛。据了解,北京市在天安门广场、东单、西单、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