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宽宏
你相信文章大家孙犁先生的文章也会在报刊遇冷吗?
当年孙犁在保定读完高中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升学,于是就加入了“北漂”的队伍,想到北京去谋一份职业,力求自食其力。但是,一个刚出中学门的知识青年,身无长技,想在举目无亲的北京端上饭碗,有口饭吃,谈何容易。这时他就想到了自己的爱好,写文章给报刊投稿。写了不少,投了不少,但与很多文学青年的遭遇一样,那蘸着心血和热情写就的方块字,一个个似乎都很沉重,几乎全部沉入大海,却不能在版面上见到天日。日子一天天过去,孙犁花光了自己身上的钱不说,还跟一位在北大读书的中学同学借了五元也花去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老家。
作品屡遭冷遇,得不到发表,孙犁大概多少是有一些挫折感的,但他没有气馁。回家后的孙犁并没有忘记跟同学借的那五元钱,可他并没有能力还上,于是又继续写稿给北京和天津的一些报刊投稿,隔段时间后还给借钱给他的那个同学写信,让他留意京津的报纸,看是否有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他想,若有作品发表出来,同学的那五元钱就有希望还上了。不久那同学来信,告诉他花了半天时间到图书馆去翻阅京津的报纸,没有看见孙犁的文章走上版面。
要是说孙犁当年发表文章不顺,或许是因为年轻无名,或许因为文章还可能稚嫩,那么,成名后的他发表作品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文革”以后,孙犁有段时间写了一些诗歌,但却得不到赏识,没地方发表,最后只好拿给好朋友、诗人曼晴,在曼晴主编的石家庄地区文联的刊物《滹沱河畔》上发表。
作品发表与否,除了作品自身质量等因素外,还有报刊风格、编辑口味、稿源众寡、作者名气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吧。记得作家阿来说过,发表作品不顺,似乎更接近文学本质。
新闻推荐
唐卫毅暑期,北京地铁每天迎来送往1160余万人次,可是大部分人只是匆匆走过这些精美的“美术馆”。最近半个月,记者走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