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蒙
每年暑假后,都会有很多孩子面临学段过渡问题。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几个节点中,幼小衔接的跨度可能是最大的。因为,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从较为自由的游戏活动转向较为正规的教室学习,这种转变,需要即将入学的幼儿和他们的家长做好足够的准备。
孩子的“学之初”应该怎样起好步?不少家长为此操心、着急,于是,许多孩子被送去接受“幼小衔接”培训,似乎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焦虑感。那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需要关注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家长要提供给孩子的不是“抢学”,而是要承担起孩子入学后一系列的适应性习惯养成的教育责任。
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是部分家长焦虑的原因所在,因为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起好步、开好头。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一年级孩子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15—20分钟;正因为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一年级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因此需要成人反复强调,男孩子更是如此;一年级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较难做到从不同角度、他人角度看待、考虑问题,所以同学间容易产生“小矛盾”,同时较少掩饰情绪、容易外显且变化不定;一年级孩子亲师性很强,一般非常信任、崇拜老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也是很多家长感叹“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的原因所在;还需要明确一点,一年级孩子的入学适应不仅包括学习上的适应,还包括行为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对上学的态度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适应情况会相互影响。作为家长,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孩子在其它方面的适应情况。说到成绩,谈谈“零起点”的问题。根据广大一线教师的经验,小学阶段的学业,零起点的孩子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认真地学,一般不会太差。反而不少上过早教机构的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挺出色,但到了三年级左右就开始退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难度逐渐加大,而从长期来看,孩子身心的健康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并非一时的知识储备。2016年,上海市对15万名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学习后劲更足!因此,孩子升到小学,刚开始有一些跟不上或某个地方有点慢很正常,我们更需注意的是保护孩子的内驱力,给他留出更多的建构逻辑思维、想象力的空间,而不是让孩子抢跑,这考验家长的定力、耐心、智慧和理性。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家长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的家长认为成绩好就是适应好,其实一年级起步的重点在于好习惯的养成,这才是孩子适应好、学习好的保证。
在生活习惯方面。如果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作息、卫生、礼仪习惯和自理能力等,那么孩子就能够较好地照顾自己,更易交到朋友,从而更易保持身心健康。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总有一天他们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信任孩子,把事情认真地交给他们之后协助他们完成,不包办,不代替。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断历练和体验成长的过程,他的心智也会伴着这样的相信和放手越来越圆满。
在学习习惯方面。凡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比如准备文具、整理书包、收拾书桌书架以及按时睡觉、起床等,家长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完成。要引导孩子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和书写、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在这当中,特别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要叮嘱孩子养成紧跟老师安排的学习习惯。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就需要家长每天温和地坚持,“一般不要有例外,直到习惯形成为止”。
多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在孩子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家长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一是要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听懂孩子的真实意思;二是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三是在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让孩子听得进去并心悦诚服的建议。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一般需要满足三点:投入较多的时间、有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孩子在跟父母玩游戏的时候,可能无意间就说出了学校的事,说出了心中的苦恼和困惑,这个时候恰恰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好机会。当孩子跟父母有真正心与心的连接和交流时,父母提的建议、要求等,他会更顺从。
人生犹如马拉松赛跑,在起跑线上慢了那么几步,并不影响最终的胜负,跑到终点线才能判定输赢,让我们一起更多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新华网8月14日电用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筹来的救命钱,究竟该不该被收税费?这个问题让河南省原阳县患病青年千强非常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