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奈保尔: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讨好任何人

来源:烟台晚报 2018-08-15 09:06   https://www.yybnet.net/

在刚刚过去的8月

11日,英国印度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英国伦敦逝世,享年85岁,这天距离他86岁生日还有不到一周。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奈保尔的名字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而童年是影响他写作的重要因素。受父亲的影响,奈保尔自小就对英国文化充满向往。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和父亲通信的内容多为写作。

谈及写作,他说:“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讨好任何人。只须考虑你是否准确地表达出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不要卖弄;带着无条件的、勇敢的真诚———你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因为你就是你自己……要发自内心地写作,而不是为了脸面。”

奈保尔一生颇为多产,创作中以小说和旅行写作最为知名。小说《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大河湾》,以及游记文学“印度三部曲”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事实上,在诸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奈保尔或许是离旅行写作最近的一位。2014年,在他中国之行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回答关于身份的问题,“我可以是一个作家,同时我也是一个旅行家。”

在所有爱他的人陪伴下去世

奈保尔的妻子在一份声明中说,“奈保尔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是在所有爱他的人的陪伴下去世的,他的一生充满着美妙的创造力和不懈努力”。

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他的文学生涯始于1961年,让他声名鹊起的著作是《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其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他父亲,另一部名作是《大河湾》。

奈保尔的祖父早年离开印度,成为一家制糖厂的工人。奈保尔的父亲是一名记者和作家,这使奈保尔在18岁时得以跟随家人移居英国,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在奖学金的帮助下,他在1953年从艺术专业顺利毕业。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奈保尔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但始终没有出版。毕业后他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找到了一份工作。他首部正式出版的作品《通灵的按摩师》最初并未得到很多好评,但很快就凭借该书赢得了生平第一个文学奖项———专为青年作家设立的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

奈保尔一生获得过诸多奖项,其中包括1962年的毛姆奖、1971年的布克奖、1986年的艾略特奖等。此外,他还是圣安德鲁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

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封为爵士。《纽约时报》称他为“当世作家之首”,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写作让我变得坚强”

在父亲的影响下,奈保尔很早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文坛巨匠的作品。不过,他的青年时期并不顺利,他曾亲口承认自己因抑郁而动过轻生的念头,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关注后殖民变革带来的创伤。

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这对他应当是一种恰当的评价。奈保尔一直在寻找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与自己。身为移民作家,出于对自身文化归属的思考,奈保尔先后三次回到印度寻根,游记文学“印度三部曲”——《幽黯的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应运而生。

虽然生为印度裔,但奈保尔与印度的关系非常微妙,他创作的“印度三部曲”在全世界成为畅销书,但他对印度持批评态度,也招惹了印度人的愤怒。奈保尔的写作行文毫不留情,其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的文化迷茫,并为他赢得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0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奈保尔曾表示“当我学会写作时,我就成为自己的老师。写作让我变得坚强,这种力量伴我至今。”

印度总理莫迪发文悼念称:奈保尔先生将因其著作等身被世人铭记,他的作品涉及历史、文化、殖民主义、政治等多元纷杂的主题。他的离世对于世界文学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在这一悲伤的时刻,我谨向他的家人和所有关心他的人致以哀悼。

“也许我不能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了”

相比许多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似乎更受读者青睐。或者说,对许多人而言,奈保尔是一个更能够唤起精神亲近感的作家。人口急剧流动变迁的历史图景中,许多人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出生之地到谋生之地,某种程度上,奈保尔的精神世界正是许多人所经历、感受的世界。

2014年8月,借其作品《大河湾》中文版首发之机,奈保尔偕妻子来到上海,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在上海书展主论坛等活动上亮相时“感谢中国的读者”,同时又遗憾地表示,“也许我不能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了,中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国家,需要认真地体验和观察,需要很多的知识,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些东西。”

奈保尔说,“我只是一个观察者,我最有价值的一切都在我的书里。”

是的,这就是文学穿透时间的力量,它扩大了我们记忆的版图与心灵的疆域,这也是我们纪念奈保尔的意义所在。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安正平专栏·每周时评·“感谢贫穷”更要消灭贫穷

这个夏天,朋友圈被几位寒门学子的励志故事刷屏。当北大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女孩王心仪的家中,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她写下...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奈保尔: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讨好任何人)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