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酒钢往事 ●孙忠信

来源:嘉峪关日报 2018-08-14 09:26   https://www.yybnet.net/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弥漫在记忆里的尖锐往事,往往令人神思奋飞。带伤的岁月越是难忘,人们的斗志就越是坚强。冻雨之后的艳阳丽日,会让人感到格外温煦。于是,一种坚守感加上美好的追求就会升华为巨大的、攻无不克的精神力量,一往直前,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一颗从远方发射来的“原子弹”

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对于酒钢来说,是一段蒙羞的岁月,生产只停留在一座高炉出铁,十几年来没能炼出1吨钢,基建若断若续,有铁无钢的状况与酒钢这个名字显得很不相称。这期间,酒钢面临着生死存亡之争。

尽管酒钢人热情似火、干劲冲天,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从高炉出铁第一年起就连年亏损,成为全国冶金系统著名的亏损大户。面对这种局面,不但社会上七嘴八舌,传播着各种流言蜚语,使酒钢人抬不起头来,就连中央有关部委对酒钢是上还是下也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促进,想尽办法抬酒钢,另一种是促退,怀疑酒钢是否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1980年11月20日,《工人日报》一版刊文,题目是《三上三下的酒钢不能再上马》,写道:“酒钢这个项目一经上马,才逐渐发现是个无底洞。概算一再突破,投资一再增加,工程时停时建,方案一改再改……。”对于这篇文章,无关的人看了也许一瞥而过,但对于酒钢人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像爆发了一颗原子弹。然而,这颗“原子弹”并没能炸毁用“铁山精神”武装起来的酒钢人的坚强信念,反而激起酒钢人开始认真思考,总结出造成连年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堆积在选矿厂北面的那座令人炙心的“粉矿山”,另一个是炼轧钢没能上马,阻塞了酒钢盈利途径。

何谓“粉矿山”?从镜铁山运到山下的铁矿石经筛分后有45%的粉矿在选矿过程中不能处理,长期堆存就形成了“粉矿山”。重资投入产出的自有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选矿和炼铁成本几乎成倍增加。“粉矿山”多年来压得酒钢人喘不过气、直不起腰。

为了解决粉矿利用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技术部和选矿厂联手进行了艰苦攻关。1976年春节刚过,年近五旬的老酒钢留守选矿工作者李云卿和几位同行,背着几十公斤矿样前往北京矿冶研究院进行强磁选探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酒钢粉矿强磁选的路子可行。几个月后,年青的选矿姑娘张雅琴等公司大批科技人员,带着400吨矿样,跨上南下列车,奔赴广东大宝山铁矿和江西铁坑铁矿进行单机半工业性实验,取得了满意指标。酒钢人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摸索出一条强磁选的路子,酒钢生存的希望之光将冉冉地驱散着“粉矿山”上空的那朵阴云。经过十年奋战,到1985年,选矿厂先后共上了6台全国最大的强磁选机,应用于工业生产,结束了粉矿不能利用的历史,选矿和炼铁成本大幅度下降。强磁选的应用,对酒钢扭亏为盈、起死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争论多年的是否上炼钢问题,经过酒钢的一再争取和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1982年1月13日,国家三委一部开会同意酒钢上炼钢。然而,上炼钢并不比解决粉矿精选容易,当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酒钢已连续亏损12年,本身没有积累,国家又不再投资,没钱建设,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可是,困难难不倒酒钢人,拼搏精神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们甩开膀子大干,挖潜创效,利润逐年上升,就像燕子垒窝一样,把钱一笔一笔积攒起来,建设资金得以自筹。1983年4月30日,炼钢连铸工程破土动工,于1985年12月24日晚,炼钢转炉流出了第一炉钢水,至此,酒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宣告结束。那天夜里,钢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酒钢有钢了!”。

在酒钢翻身的日子里,钢城上空异常晴丽,湛蓝的苍穹万里无云,酒钢游乐园里的杜鹃花开得格外鲜艳,走在街上的酒钢人显得特别神气。这时,当年那位写《三上三下的酒钢不能再上马》的记者,又写了一篇题为《经过三上三下艰辛历程,酒钢上马了》的文章,刊登在《工人日报》上。

一声巨响让很多酒钢人哭了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是个充满生机的日子,熟料1990年的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顷刻间降临到酒钢人头上,使晴朗的天空突然变得黑黢黢的。

那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不久,大约还差几分钟才到8点的样子,就听窗外一声沉闷的巨响,脚下的地面在抖动。我们厂与炼铁厂仅一条马路之隔,我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1号高炉。于是,我急忙推开窗户,只见整个炼铁厂一片火海,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往日熟悉的那座庞然大物——巍巍耸立的1号高炉没有了。惊呆,惊呆之后的阵痛,阵痛过后的唏嘘,所有的目击者那一刹那的精神状态恐怕都会如此。

事故现场:那座为酒钢喷涌了20年铁水的1号高炉,一瞬间变成了一堆废墟。只见倒塌的高炉炉皮崩裂,炽热灼人的铁水和熊熊燃烧的焦炭肆无忌惮地向四周喷吐,空气里充斥着煤气味,混杂着大量粉尘,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巨大的管道被截然拉断。重达几十吨的构件悬空倒挂,摇摇欲坠,令人毛骨悚然。消防队员个个宛如猛虎,端着高压水枪在顽强地同烈火搏斗。他们的脚下是火红的焦炭,鞋底被烧得哧啦啦的冒烟,脚上烫起血泡,但他们仍然咬着牙往上冲。他们知道,大火每燃烧一分钟,国家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在他们的拼搏下,火势逐渐得以控制。与此同时,公司医院的白衣战士们也以风驰电掣般地速度赶到现场。只见他们配合消防队员,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火海,抢救伤员,从燃烧的焦炭堆中、从下榻的屋顶下,抬出一具又一具用白布裹着的遇难者遗体,连同受伤人员一起送上救护车,惨状让人不忍目睹。

正在外地开会的经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顿时放声大哭,会还没开完就匆匆返回公司。党委书记来到事故现场,目睹惨状,潸然泪下。一些曾与1号高炉厮守30余年的退休老工人,望着高炉残体,泣不成声。从领导到群众,从工人到家属,很多酒钢人都哭了。是啊,这座高达71米的钢铁巨物,对酒钢人来说太重要了,它是酒钢人的命根子,它的崩塌撕碎了酒钢人的心。

1号高炉的崩塌,使刚刚从困境中缓过神来的酒钢蒙受了巨大损失,使3.2万酒钢职工处于蒙难之中。然而,这场意外的沉重打击并没有吓倒酒钢人,大家化悲痛为力量,立即投入抢险救灾、修复高炉的战斗中,夜以继日,艰苦奋战,一座崭新的1号高炉终于于同年12月17日正式运营。

如果说前文所说的两件往事是酒钢发展道路上的两道“坎儿”,那么2015年因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而导致经营大幅度亏损,算不算是第三道“坎儿”呢?我认为应该算是。前面那两道“坎儿”跨过之后,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腾飞,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事实证明,以“铁山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的酒钢人是摧不垮、打不倒的。不是吗?2016年新春伊始,公司就发出了“团结拼搏,创新进取,为全面实现2016年经营目标而奋斗”的最强音,之后,各条战线减亏增盈的佳音不断传来,特别是上半年全公司盈利4个亿的喜讯,更是鼓舞人心。酒钢从此走出业绩泥潭,街头巷尾“酒钢会好起来的”议论不绝于耳。是的,几经历练的酒钢人一定会再次渡过难关,更加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新闻推荐

运用好考核指挥棒促进全市干部投身经济建设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韦文明:此次到海安来,主要学习海安如何运用好考核的指挥棒,促进干部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伏酱”飘香2018-08-14 10:57
评论:(酒钢往事 ●孙忠信)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