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秀美环境
本报记者 梁鸿雁 王兆虎
八月的浙江湖州,诗情画意的水乡风光与鸟语花香情景交融,绿水青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在这幅美丽的画卷里,安吉的美丽乡村、长兴的农庄休闲、南浔的古镇文化、南太湖的万种风情……成为湖州一张张亮丽名片。
眼下,随着湖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游人来湖州市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生活。据统计,去年该市共接待游客1.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4.95亿元。今年以来,湖州乡村旅游继续升温,一季度,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同比增长14.1%。
湖州的乡村旅游为什么如此火热?湖州发展乡村旅游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带着这些问题,8月8日,记者到湖州市进行了采访。
“乡村旅游不单单只是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它对发展乡村经济、拓展农民创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拉动社会消费,提升文化传承和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州市旅委的同志这样解读。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发展相结合,依托湖州人文历史、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变园区为景区,变农庄为景点,变农副产品为旅游商品,形成了农村产、供、销一体的休闲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并以此带动了建筑业、加工业、通讯业、房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使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优势。
地处吴兴区西部山区的妙西镇,就在几年前,15个行政村老百姓只能靠山吃山,收入微薄。尽管工业经济在妙西起色不大,但反过来讲,也恰好守住了绿水青山。转机出现在了2013年,国家确立生态文明战略后,妙西镇及时调整村庄定位,提出了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所瞄准的正是乡村旅游。
三年间,原乡小镇、湖州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精品示范区、塘里休闲养生村、大师智慧谷、贝盛光伏休闲观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落户妙西。近年来,妙西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额达120亿元。
以地处肇村的原乡小镇为例,打出的招牌是“农旅文融合”,通过嫁接和贯通,农业从一产升级为三产的休闲观光,还直接带动村里茶叶、水蜜桃等农产品的销售。现在,小镇所联结的农业基地将近两万亩,解决了村庄500多人的就业,不少村民也开始返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等。
妙西的变化,是整个湖州乡村旅游腾飞的缩影。湖州市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省级先进县1个,打造3A级景区村庄19个,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89%,建成精品村56个、示范带19条,以农家乐、洋家乐和美丽村庄经营为重点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湖州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跨越,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湖州模式”。
启示一:建设标准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大体系。
湖州市起草了《湖州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出台了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和乡村民宿等五项认定标准,推动湖州乡村旅游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德清县的《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被称为“德清标准”,是全国县级(县、市)标准第一家。
启示二:发展理念新,湖州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推动“绿色发展”。
湖州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湖州制定乡村旅游标准不唯教条,不唯GDP,而是坚持乡村旅游环境生态化。全面建设生态文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管理,在充分权衡乡村资源赋存、生态容量、游客心理容量、当地居民心理容量基础上,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提升协同发展;坚持乡村旅游布局景区化。深入探索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路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集聚区成为游客的休闲度假胜地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家园。
启示三:吸纳先进经验,多种元素融合,乡村旅游产业走品质发展之路。
湖州以优势资源为吸引,鼓励国际友人、旅游公司、文化创意人士投资生态(乡村)旅游,融合当地民俗与西方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文明,开发新兴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产品化和休闲化。这种模式以德清县最为典型,且逐步形成了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和德清东部水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两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
启示四:做好“+”文章,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对象,提供了多元的产品选择。
近年来,湖州乡村旅游办得红红火火,逐步形成了“洋式+中式”“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的湖州乡村旅游发展“四大模式”。各县区也根据自身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打造各自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以增强游客的体验。如德清主推“洋式+中式”模式,高端民宿绿色低碳、特色明显,深受长三角地区高收入人群特别是入境旅游者的青睐;长兴主推“景区+农家”模式,实现了“吃乡村饭、游乡村景、干农家活”的农村生活全体验;安吉主推“生态+文化”模式,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打造全域乡村景区紧密结合,科学开发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出了余村、高家堂等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景区;吴兴、南浔主推“农庄+游购”模式,开展充满乡野气息的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和极具风土人情的特产品尝、风俗观赏等乡村休闲活动。
“构建‘一县一品、一区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旅游品质。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市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过多年探索创新,目前,湖州乡村旅游已从农家餐饮的单一形态向餐饮、住宿、体验、购物、休闲、度假等综合化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由“农家乐”到“乡村游”到“乡村度假”再到“乡村生活”的湖州之路。
新闻推荐
很多人都知道“六个核桃”饮品,可偏偏有一种“金六核桃露”饮品,外包装上到底是“六个核桃”还是“大个核桃”很难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