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消息称,北京77名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该市首批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此次评审是北京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增设经济、会计2个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并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破格申报通道;首次使用职称分类评价标准,突出干什么、评什么;首次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北京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特别是职称评审陆续采用代表作评审、弱化论文答辩的做法,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对于很多没有论文,或者论文准备不足的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好机会。在当前薪酬、荣誉体系中,职称是一个重要组成。在唯论文体制下,很多人仅仅因为没有论文,就失去职称评审机会,这显然不具有合理性。
笔者并不怀疑论文的价值,但唯论文倾向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发挥“指挥棒”效应,造成很多乱象。在现实中,花钱写论文、发论文者,不乏其人。某些论文质量如何、故事怎样,里面的水太深。如果进行价值排序,代表作显然更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北京这次职称制度改革提出,申报人可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项目报告、发展规划等成果中,任选一项最能体现自己能力水平的代表作,提交职称评审。代表作替代论文,意味着有能力没论文的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也有机会评职称了。这其实更符合职称制度的初心。
现实中有很多人,因工作太忙没时间写论文,因工作特点没办法做论文,因为人耿介没渠道发论文。在过去,他们要么眼看着自己被职称列车甩在一旁,要么屈就自己,甚至违背操守,加入到发论文队伍中来。而现在,他们不必刻意为论文牺牲什么,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据统计,77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有44人选择用非论文的代表作进行评审,超过了人数的一半。这些非论文的代表作全部是申报人牵头或独立完成的业绩成果,并已应用于实践之中。
代表作替代论文,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传递了一个明确导向,吹来了职称新风、社会新风。这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
新闻推荐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柯高阳、周文冲)暑期是旅游旺季,又正值多地进入汛期,强降雨天气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给旅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