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不少媒体曾有一个“触网20年”的话题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回忆自己上网的种种新奇经历,讲述电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我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不通的人,却有垂钓、写作两种乐此不疲的休闲方式。自从20年前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时与电脑结缘后,它早已成为我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和“工作助手”。
我向报刊投寄的第一篇稿件,是在上高中二年级时参加团中央学校部、《中学生》杂志社举办的“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征文活动。我把自己从小爱听故事、坚持练习阅读朗读、经常登台表演的经历串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说评书》的征文稿。几番修改后,又趁着学习间隙歪歪斜斜地誉抄好,便心情急切地投寄给主办单位。幸运的是,我的这篇千字习作不仅被刊登在《中学生》杂志1982年第9期上,还在当年底的征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说来好笑,我的“处女作”竟是在作文本上誊写好后,从本子上撕下,用胶水粘住,再折叠工整装入信封,并在信封剪了一个小三角口,投入那一个设置在学校门口旁边的邮局信箱后,发往北京的《中学生》杂志社的。
记得不久后,一位编辑老师来函核实稿件时,还不忘这样“提醒”我:张同学,下次投稿要抄在方格稿纸上,方便编辑删减、修改噢!
此后,我的写作热情陡增,像是得到了“真传”,无师自通地悟出了不少写作技巧,高中毕业前就在报刊上发了不少稿件。
高中毕业入伍后,我一直爱好写作,团领导发现了我这个写作“人才”,把我调到团政治处专门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给了我这个虽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却对写作情有独钟的普通战士锻炼提高、展示能力的机遇和平台。
白天,下营连采访挖掘线索;晚上,在宿舍挑灯夜战写稿,反复修改、润色,再一次次誊抄在稿纸上。经常遇上突发事件写下“急就章”,或采写篇幅较长的稿子,反复修改誊抄是挺累人的事情。用一个字形容:累;用两个字概括:辛苦!
何时能拥有一台可以打字写作的电脑啊?!我曾多次如此感叹。
机会终于来了。1994年上半年,为改善办公条件,团领导为我所在的政治处宣传股配置了一台386DX计算机和打印机。我用一个星期记熟了五笔字根表,上机半个月练熟了Word文档的操作命令。不到一个月,我第一次在电脑上写下了一篇千字通讯稿,打成几份分别发往几家军内外报刊。第一次使用电脑写稿,心情愉悦不亚于买到一张中了百万大奖的彩票。
之后,那台电脑几乎成了我的“专用品”,我用它写下大量反映团队全面建设和官兵们训练生活的新闻稿件。
那时网络尚未接入,电脑还不能“网上冲浪”,写的稿件、拍摄的新闻图片还是要打印、冲洗后通过平信寄到新闻单位。可以这样说,没有网络接入的电脑时代,采访写作绝对是一件苦差事!1998年8月,随团队参加武汉抗洪时,我曾带领团报道组进行为期40天的一线采访。每次采访返回驻地后都是加班加点赶写“急就章”,反复修改、润色,再一遍遍誉抄在稿纸上。稿件完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街头或党政机关四处寻找传真电话,把稿纸排列好,发向新闻单位的传真机。
我是2000年8月底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到上班单位第一天,领导就给我配置好了一台崭新电脑,开通了网络。在新单位写的第一篇稿子就是通过网络发送到《中国纪检监察报》电子邮箱的。
再往后,似乎钢笔、铅笔、圆珠笔都从我的办公桌上消失了,撰写报告、采写稿件、制作表格都是使用电脑处理。
写作30载,“触网”20年。如今,我这个老“写手”已更新换代了几台电脑,现在使用的电脑配置的是4G内存、i3的处理器、500G硬盘,显示器、键盘更是最新的“升级版”。电脑写作,上传文稿、图片,利用QQ、微信与编辑沟通、完善稿件,打包下载文件,浏览报刊电子版……电脑与网络早已改变了我这个喜欢闲来小写怡情的人的写作方式和公务处理方式。
从到网吧上网逛论坛,到在家读网络小说;从看博客写博客到刷微博玩微信;从聊QQ、收邮件到网上购物。时下的人们同样早已被电脑和网络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一次又一次获得时尚震撼的新奇体验。
谈及改革开放40年,于我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电脑和网络对我写作方式的改变,这是我与时代同进步、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见证!
新闻推荐
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今天(11日)中午9点10分前后在福建省市连江县黄岐半岛沿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