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小警务室书写和谐大文章
警务室工作是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基石,如何做好警务室工作,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行动让居民满意,这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石耶派出所教导员兼中平警务室负责人叶君战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他和两名辅警扎根警务室,抓防范,搞宣传,做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警务工作路子,全心全意为辖区百姓服务,社会治安状况深得民心,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用“心”书写真挚为民的和谐大文章。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这是社区民警的基本功,也是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社区实际和工作需要,叶君战与同事一起,不断创新警务工作的方式方法,他坚持串门访户,做到了人熟、地熟、情况熟。据介绍,中平警务室辖区有常住居民3036户共9968人、商铺23家、流动人口62人、重点管控对象56人,走访率达92.6%。
走访中,叶君战坚持“脑中有相,手里有册,入户有路”原则,通过对辖区村居住户的实有房屋拍照、逐一上门调查核对情况,做到原始纸质台账和电子台账的关联,使之对辖区实有人口情况一目了然,有力服务了实战,形成了“入户走访纸电关联查法”。
同时,为更好地熟悉辖区居民情况,每到一家住户走访时,叶君战都与居民合影,并对照片备注姓名和基本情况进行存档记忆,方便记住居民的样貌和姓名,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形成了“警民合影记忆法”。
记者了解到,叶君战将工作场所从警务室前移到社会一线,在警务室设立警民一键通,搭建智能便民服务平台,打造“一刻钟警务”,即民警要求自己在15分钟内到达居民身边,用15分钟记录他们的诉求,再用15分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随着微信的普及应用,2015年,叶君战摸索创建了“中平警务室警民交流微信工作群”和“中平叶线便民网上警务室微信公众号”,将社区警务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线上+线下”“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微调度、微破案”工作法,功能涵盖社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信息收集。在微信警务的影响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村居干部、人大代表等纷纷入群,编织起一张更大的“平安网”。
翻开中平警务室的走访台账和值班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走访的相关情况。据记载,2015年以来,叶君战带领警员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8起,形成了“1+N矛盾纠纷主动联调法”。走访辖区居民2800余户,熟悉辖区居民3000余人,发放警民联系卡5600余张,张贴警民联系牌80余张,采集辖区居民电话号码1280个,拍摄警民合影650余张,填写入户调查表2500余份。叶君战的手机号也成了辖区居民的“110”,“有事拨打叶君战热线”成了居民的口头禅。
“和事堂”开出化解矛盾“土方子”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重庆市民族团结示范村……集满满荣誉于一村的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十年前可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社会治安问题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方式,促使“后进村”向“示范村”的成功逆袭呢?这得益于该村搭建的“和事堂”。
兴隆坳村是通过原来的杨柳、火石、凉水、兴隆坳四个村撤村并组而成。这一撤一合,人口增多,姓氏复杂,一些人拉帮结派,给村干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变化,诸如田边地角、林界宅基权属等矛盾纠纷不断出现。2010年,梅江镇兴隆坳村将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企业,成立了农业园区,打破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界限,再加上大量开沟修路,农民担心土地修复困难,由此产生了大量矛盾纠纷。
有一次,调委会为两户发生宅基地纠纷的村民做调解,当事人一听是村干部来调解,以为是“官官相护”“官亲照顾”“命令性”调解,持排斥态度。但他们又通过其他人传话称:来调解的人要是公平点、和事点,还是会听调解员说几句。由此,“和事”两个字,启发了调解委员会一班子人。经几个老调解一合计,当今社会不正是提倡一个“和”字吗?于是,在兴隆坳村产生了全国首创的以法律为准绳,以“土方子医治”矛盾纠纷的“和事堂”,以及近20人的‘和事佬\’队伍。“和事佬”由兴隆坳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退休村(镇)干部、妇女代表、乡村退休老教师、兴隆坳村8位德高望重的大姓代表组成。“和事佬”在调解中,依照法律程序,开出调解“土方子”,用对症的“草草药”,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打老百姓看得见的比喻,当事人与“和事佬”同凳坐、同桌说、同喝水、同谈心,消化矛盾纠纷;调解中,允许当事人申请与“和事佬”有关联的回避,避免调解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
据了解,自“和事堂”成立以来,已累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其中土地纠纷26起,家庭纠纷5起,房屋纠纷10起,林地纠纷3起,赔偿纠纷2起,其他纠纷4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黔江区:背篓检察官背出民生大情怀
2015年,潘珂从黔江区人民检察院派驻到濯水检察室工作。检察室的老检察官徐维新是濯水当地人,背背篓是当地土家族的习俗,所以每次下乡去给百姓普法时,徐维新喜欢把资料装在背篓里,然后背着它们下乡。
过完年,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了,镇上冷清下来。坐在检察室里,潘珂觉得那扇木质的门成了一道墙,把自己和外面割裂开来。“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呢,把办公地点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前?”说干就干,潘珂把徐维新退休后留下的背篓清理一番,装进了普法资料。
换上制服的潘珂,背上沉甸甸的背篓,再拎上一块偌大的铜制检徽,这副“混搭”模样,给淳朴的乡间添了几分新奇的画风。助手郑宜龙将印有“流动检察室”的标牌斜插在另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背篓后,跟着出了门。当天,他们有一东一西两个点要走。
这身行头着实吸引眼球,可潘珂不在乎,有人注目正是让老百姓认识自己的好机会。有老人笑呵呵地看过来,潘珂瞬间将普通话切换成土家话:“老辈子,早饭吃的莫子(什么)?”同时,从裤兜里掏出一沓小卡片,抽出一张递给老人:“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这个二维码回家让你家细娃(孩子)扫一哈。遇到卖夜明珠的(指骗子),在外打工遇到法律纠纷的,都可以找我。”潘珂“一面熟”加上见缝插针的表达,群众很喜欢也容易接受。“缺乏证据、找不到人的案子在乡里特别常见。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单纯讲法条,而是真正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户村民家里出来,这个已有两年多基层办案经验的检察官深有感触。
从此,在进村走访、普法宣传时,潘珂都会将“检民联系卡”发给村民,这是他专门制作的名片,上面有电话,还有“黔江检察”的微信二维码,背后还印制着检察室职能职责。
两年来,带着4名90后干警走村串户,改变的不只是潘珂自己。今年1月至5月,背篓进村到户54次,覆盖了黔江区92个行政村,受理信访接待22件,化解乡村邻里矛盾纠纷17起,召开院坝会27次,收集各类线索40余条。
党建引领“三不管”小区成功“逆袭”
曾经矛盾纠纷较多的小区在一年多时间就“脱胎换骨”,呈现全新面貌。这是怎么做到的?渝东南行采访团的记者走进黔江区城南街道的山台山社区,一探这蜕变背后的故事。
山台山小区是黔江区的一个大型商住综合性小区,地处城南街道沙坝社区、南沟社区、黑山社区交界处,目前已入住居民4356户、15386人,今年全部建成后入住人口将达到35000人。
以前,由于该小区尚未全部建成,且地处三个社区交界处,再加上层高不够、配套设施不齐全、面积争议、后续施工对环境造成影响、开发商处理业主诉求不及时等原因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2017年初,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山台山小区实施“以党建为引领,法治、德治、自治协同”的一揽子精细化综合治理,实现党群零距离,彻底扭转小区矛盾纠纷多的局面,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试点。当年3月,山台山社区成立。城南街道党工委迅速组建山台山社区党委班子,下设三个党支部,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并统筹指导选举产生了小区业委会,成立群团组织、志愿组织。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加强建设,在党建引领下,山台山已成为有党组织、有综治平安体系(法治)、有矛盾纠纷协商平台(自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的社区文化,在群众危难急时有作为的“五有”社区;社区里设置了警务室、群众诉求接待中心、调解委员会、综治维稳工作组、少数民族维权站、心理咨询室和黔江第一家法律诊所,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社区经常开展居民主体日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居民在社区建设服务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社区又从楼宇包干、划片治理中积极谋划,实施了挂牌轮值精细化网格管理,形成了从三级网格到二级网格再到一级网格为基础的网格体系,承担着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规政策、调解矛盾纠纷、上传下达和其它公益事项等职责。
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化治理措施,山台山社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社区党委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有事找社区、有纠纷去调解,遇事依法、理性解决渐成主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彻底扭转了山台山治理难的局面,实现了由难治到精治的成功逆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南川区:完善综合治理格局联动破解“执行难”
人难找、财难寻、财产难处置……打赢了官司却遇到“执行难”,这一直是执行中的老大难问题。执行工作光靠法院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南川区人民法院为了实现“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目标,建立执行备勤制度,强化监督问责,不断完善联动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工作格局,全力破解“执行难”。“这起案件的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系祖孙关系,原本和睦的家庭因为一次工伤事故而支离破碎。”近日,南川区公安局对南川区法院移送的首例金钱给付类执行案,以被执行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决定立案侦查。南川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黄新介绍说,工伤事故受害者程某的妻儿获取抚恤金后,拒绝向程某母亲支付。随后,程母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抚恤金进行分割。判决后,程某妻儿均拒绝履行判决确定的付款义务。程母分别提出申请执行,南川法院强制执行了程某妻子的付款义务,而程某儿子却将所获取的抚恤金用于日常高消费,并藏匿、转移财产,导致其名下没有任何财产可供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程某儿子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情节较为恶劣,其行为已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黄新说,就在公安机关侦办过程中,被执行人与申请人达成了付款协议,主动履行了25万元。
据悉,南川区人民法院近年来积极加强与公安、国土、房管、发改委、民政、银行等部门的协调,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其中,南川区公安分局协助拘传被执行人200余人,协助扣押车辆20余辆;重庆市公安局高速交警三支队一大队协助拘传失信被执行人行动10次,成功拦截被执行车辆10余辆;还有2019名失信被执行人被南川区发改委、工商局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政府招投标、公司设立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惩戒;国土、房管、银行等协助查控被执行人房产、存款等工作也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只要执行110’\‘ 电话响起,接到被执行人线索,不论是否节假日、时间多晚、路程多远,我们的执行备勤都将找到老赖’\‘ 的藏身之所。”黄新告诉采访团记者,异地促和解”“ 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被执行人逃脱,该局干警曾连夜驱车近1000公里,于第二天凌晨1点多到达目的地找到了被执行人,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意见。
记者了解到,南川法院“24小时全天候出警”是将执行干警分为16个备勤小组,接警后3分钟内人车集合并出警。而值班出警线索主要来自重庆高院执行“临控”功能、与南川区公安局的执行联动警情通报和对外公布的备勤值班电话举报。
据悉, 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开展以来,“自 南川区人民法院连续荣获全市法院2016年度、2017年度“执行工作先进法院”称号,执行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1至5月,受理执行案件3067件,办结1362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1.1亿元。
夏茂强:铁汉民警也有柔情面
“夏妈妈”、“民警爸爸”、“夏民警”、“夏大队”……这些称呼其实针对的都是同一个人,他是南川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城区交通勤务大队大队长夏茂强。这些称谓里面,既有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激;也有群众对他与持刀歹徒殊死搏斗,面对危难毫不退缩的真诚评价;还有部下对他亦师亦友,无微不至帮助的赞誉。
一身警服、一个哨子、一部对讲机、一双白色手套……这些标准的警用装备,伴随着夏茂强坚守交巡警岗位20余年。从民警到副大队长、教导员,再到大队长,夏茂强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2017年,他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在夏茂强所在的队里,有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常客”,每年家里的桃子、李子熟了,他都会送到队里与民警们一起分享。这份真挚而朴实的鱼水情谊源于一起交通执法。
2013年的一天,夏茂强和同事在设卡盘查时,一名16岁的男孩骑着赛摩冲卡,被抓获后态度恶劣,拒不接受处罚。经了解得知,男孩父母不在身边,成天在外游手好闲,一同生活的外公也是束手无策。夏茂强便将祖孙二人带到办公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教育。男孩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接受了处罚。
夏茂强认为处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只有罚教结合、刚柔并济,才能标本兼治。他主动帮助男孩联系地方学习摩托车修理、考货车驾照,成功引导该青年走上正途。此后,祖孙二人便把夏茂强当成家里人。令夏茂强欣慰的是,在2014年的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这孩子还积极协助警方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近年来,随着新型警务模式的实施,夏茂强所负责的大队业务,由原来单一的交通管理工作增加了街面巡逻防控、110接处警等工作,民警辅警由35人增至百余人,车辆、装备也随之增加,成为全局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队。
如何管好这支队伍,是夏茂强面临的一大难题。他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单位墙上张贴了荣辱榜,严格奖勤罚懒,并亲自将每个民警2至3张工作照和队里《致家属的一封信》交到家属手中,让他们放心。
在同事们心里,夏茂强亦师亦友,爱“唠叨”,无微不至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队里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夏妈妈”。
同时,夏茂强还是2名贫困学生的“民警爸爸”。今年春节期间,夏茂强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是在西南大学读大一的小张打来的。小张在读小学时,夏茂强便开始资助他上学,还经常向老师了解他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除了小张外,夏茂强还长期资助另一名贫困学生,目前该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福建省举办追逃追赃工作培训班,全面推进“天网2018”专项行动,打好密网、扩网、拦网、围网、收网“五大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