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大学同学聚会杭州,同学们提议同游京杭大运河的最末段——武林门至拱宸桥。这段运河是杭州人民攒十几年之力延拓的,并围绕新河打造了运河新城,是杭州发展的新亮点,还一举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评比,使杭州成为西湖加运河一城双“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新拓运河,宽约70米,河水如江,亦有浩荡之势。航道繁忙超出想象,有一段甚至需用红绿灯管控船只行驶,犹如陆地交通。河中以货船为多,特别是那些几十上百吨的驳船来往穿梭,佐证着这条古老人工河的蓬勃生命力。
运河上客用的船有两种:漕船(专用游船)和交通船(水上巴士)。我们选择了水上巴士,适宜“走船观花”。
武林门,在运河没有南延时,曾是杭州的北城门。现在旱城门变成了水码头,且把运河牵近了西湖,这里成了西湖文化和都市商圈相融合之处,既充满时尚感,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船由武林门向北开,便在运河上行走了,望着窗外景色与翻卷后退的河水,心里有股莫名的感动,走过不少江河湖海,却还是第一次在运河上乘船观景,而这运河在国人心中是与长城并列为傲的。
这段运河只有五六公里长,老桥新桥却有十几座,有点在塞纳河上坐游船的感觉。有的桥两侧有雕塑,有的桥孔里有浮雕壁画。其中有一座桥下是乾隆浮雕,叙述了他当年下江南至杭州的故事。我知道这该是广济桥了,乾隆曾在桥边建有行宫,只是当年的繁华不再,行宫也早被历史的烟云淹没,只有御碑尚在。那是他表彰浙江不欠皇粮,恩准3年免征皇粮的“圣谕”,现放在水北街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
广济桥是这段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连拱石桥,共有7孔,90米长,四角望柱雕刻了莲花。这段运河最期待看到的是拱宸桥。当年它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更是迎送皇上的地方,石桥建造得高耸而恭谨,起名“拱宸”,意在恭迎皇上驾临。
我自拱宸桥上过,弓背之高,是我从没有走过的,它使朴实无华的桥,增加了非凡的气势。弓背高,或许是为确保龙船顺利从桥下通过,以抵达不远处的御码头吧?史书上说,乾隆下江南极显龙威,有马6000匹,船400余艘,这么浩大的舰队尤其是龙船通过,桥拱没法不高。
在对岸不远的胜利河与运河交汇处,是古代闻名大江南北的富义仓,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天下粮仓”,可储粮约5万石。宋明以后,运河不仅是皇上南巡行乐之道,更重要的是国家水上南北通道。“苏浙熟,天下足”,有了运河,可确保南粮北调,尤其是战争或灾荒年,其重要性决定国家命运。所以,乾隆为运河写过首诗:“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杭州的这段运河努力恢复老运河旧貌,但只能是点缀,却无法掩饰岸边的现代商业气息与休闲宜居特点。两岸垂柳依依,亲水步道上,遛狗的、慢跑的妇孺老幼络绎不绝,还有在运河与岔河口撒网打鱼的。临河公寓的档次够高,有的岔河里还停泊了私人游艇。
运河依旧流淌,有些历史的东西却难以活泛再现,尤其是那些生活场景及传统工艺。譬如拱宸桥附近,当年那些喝茶听戏的茶馆戏楼,据说热闹到吸引城里城外甚至苏州人坐小火轮前来休闲享受。
当然,今天的拱宸桥码头仍是运河边最值得关注的热闹地。码头边建造了运河文化广场,是运河的微缩景观。周边重建了历史街区和运河博物馆,游客在这里拍照、购物,流连忘返,追寻昔日运河的情调。
新闻推荐
生态环境部就洞庭湖“夏氏矮围”破坏生态问题回应“夏氏矮围”已全部拆除 责成依法依规问责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高敬)6月29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就洞庭湖“夏氏矮围”破坏生态问题进行回应称,目前,矮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