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暑期临近,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景区门票价格再次成为关注的话题。据报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几个月来,多个景区门票价格陆续下调。但是,前几年一些知名景区“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的现象,也让准备出游的人担心。人们希望,门票稳中有降能成为常态。
近年来,景区门票价格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增收,一些景点门票价格“高烧不退”,甚至在旺季违规涨价,而“高门票低服务”的问题,也让许多游客望“景”兴叹。
数据显示,全国249家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超过100元的景区数量占比为47%。可见,5A级景区门票正在集体迈进“百元时代”。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6%的受访者表示,门票价格是自己外出旅游选目的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基于此,专家指出,过度依赖门票,已成为阻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随着景区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各地景区的内在品质、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了体现“物有所值”,其消费价位也应与景区的品质相匹配,适度提高门票价格也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不少景区属于国有景区,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景区门票居高不下,显然不利于体现这一属性。此外,从经营上讲,设置过高的价格门槛,增加了旅游成本,自然会引起游客不满,人们很容易“用脚投票”,远离门票价格过高的景区,景区可能最终“作茧自缚”。
国内景区并非完全无法摒弃“门票经济”,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2002年10月起,杭州开始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而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可见,摆脱“门票依赖”的根本之道,在于打造旅游“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
从长远来看,转变门票经济模式,推动景区降价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型。实现景区经济价值,不在于通过门票设定门槛,而在于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地方消费,继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光盯着景区门票的“外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从“观光经济”转化到“度假经济”,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此来开发综合性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6月27日讯(记者赵磊通讯员史为群)寒亭一男子诈骗69万元,被郑州警方列为上网逃犯,6月25日,该逃犯经过寒亭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