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约3年半的长途飞行,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27日飞抵目标小行星“龙宫”。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当地时间27日9时35分(北京时间8时35分),隼鸟2号顺利抵达“龙宫”上空20千米处的预定观测点,此时它距离地球约3亿千米。
着陆采集岩石样本
按计划,隼鸟2号将在观测点上开展一段时间的观测,今年10月前后将首次尝试在“龙宫”上着陆并采集岩石样本,之后还将反复开展飞离观测及着陆采样。
小行星“龙宫”直径约1千米,被认为存在含有水和有机物的岩石,与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的状态相近。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采集到的“龙宫”样本,解答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谜题。
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预计将在“龙宫”附近逗留约一年半,2020年返回地球。
美国在2016年发射了奥西里斯-REx探测器,这是美国第一个小行星采样任务,它预计将于8月飞抵小行星“贝努”。但与隼鸟系列探测器的着陆采样不同,奥西里斯-REx计划在慢慢飞近小行星后,在距离小行星3米左右时伸出一个名为“一触即走样本获得装置”的机械臂采样。
为何要探测小行星?
早在年初,英国《自然》杂志就将小行星探测列为2018年值得期待的科学事件。人类为何要探测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记者说,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探测小行星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郑永春说:“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各大行星和卫星形成后的残留物,其历史几乎与太阳系一样长。但因为体积比较小,自身没有演化,非常好地保留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信息,不像地球因岩浆、火山等地质活动而丢失了很多早期的信息。”
第二,探测小行星有助于防御小行星撞地球。小行星是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一种天体,因为轨道不太稳定,容易受到其他行星,如木星等引力的干扰,可能撞击地球。所以必须了解小行星的轨道等特征,判断它们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规避撞击。
第三,小行星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一些小行星上蕴藏着地球稀缺的金属,价值较高,如果有能力捕捉一颗小行星,或在小行星上开采,就有很大商业价值,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综合新华社、中新报道
■资料
隼鸟号小行星采样探测器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于2010年成功在小行星“丝川”上着陆,但是,隼鸟号由于故障,未能按原计划采集岩石,只采集到一些物质微粒。重约600千克的隼鸟2号是隼鸟号的后继探测器,它搭载了撞击设备,可有目的地撞击小行星形成“人工陨石坑”,以采集小行星的地下物质样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友婷)为引导建筑工人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近日,中建二局二公司深圳分公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