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黄浦江边散步。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后,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黄浦江是上海市的母亲河。曾几何时,黄浦江边分布着各行各业的码头、工厂、仓库等等,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上海市的城市面貌。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发展思路,“市区联手、以区为主”,全面推动黄浦江两岸提升改造工程。如今,贯通上海市浦东、黄浦、徐汇、杨浦、虹口等区域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45公里绿色慢行系统)已然贯通,兑现了“还江于民”的承诺,45公里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和游客旅游休憩的上佳场所、城市核心地段综合改造提升的样板典范。
还江于民黄浦江两岸改造提升
上海市城建委副巡视员、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剑豪告诉记者,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作在本世纪初正式启动。“十二五”时期,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形势,黄浦江两岸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划控制面积约144平方公里,覆盖了沿江八个行政区(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徐汇、闵行、奉贤)。整个开发地区以“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发展思路,“市区联手、以区为主”,全面推动黄浦江两岸综合改造提升工作。
朱剑豪说,在综合改造之前,黄浦江两岸分布着各种类别的工厂、煤炭码头、水运码头、仓库等,很多还是央企,搬迁改造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上海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积极与中央在沪单位、央企进行沟通协调,破解土地腾让难题;市属国企单位更是按照“先腾让后协商”的支持力度,为贯通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了解,由于此项工作契合了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前期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融合国际、国内优秀规划设计团队的智慧,形成高水平的设计方案,对整个工程的高品质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朱剑豪介绍,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开放,将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黄浦江两岸开放给全体市民,浦东段通过建设云桥打通全线所有断点堵点,杨浦段杨树浦水厂、宁国路轮渡站等难点节点逐一改造完成并形成亮点,黄浦段7个主题公园顺利建成开放……这些高品质绿化、慢行系统建设、历史文化以及工业遗存的成功保护利用等亮点工程的顺利建成,都让老百姓有了切实的获得感,有了更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感。
贯通绿道江边花香草青树成荫
绿化提升改造,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浦东、黄浦还是徐汇、虹口等区段,绿色成为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最鲜明的特色。
漫步在黄浦区滨江段的绿道上,只见花团锦簇、绿草茵茵树木葱茏,清波荡漾的江面上轮船缓缓穿行,随处可见游客和市民在绿道上悠闲漫步,欣赏如画美景。已经退休的上海老市民余懿新和老伴家在杨浦区,记者采访当天,他们专门搭车来黄浦这边看看。余懿新告诉记者:“最早是从新闻和微信上看到了黄浦江两岸绿道贯通的消息,就想着来看看这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去过了浦东、杨浦那边,景色各有不同,但都很漂亮。今天到黄浦这边,发现这里的花花草草很好看,一会儿顺着江边一直走下去,多去几个地方。要说起以前,江边都是单位,有仓库有工厂,人根本到不了江边,而且有一段时间江上漂浮的垃圾也多,现在这么一改造,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实给群众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
黄浦区绿化管理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朱晓君说,黄浦滨江段总长约8.3公里,新增5万平方米公共绿化(含绿道),改造了4.5万平方米绿化,绿化景观面貌基本成型,千余组花箱树箱等特色绿化都布置到位,绿化建设有连贯景观带,跑步道、漫步道和骑行道以及七个特色花园,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花。“像早春的郁金香、吉野樱;初夏有八仙花、墨西哥鼠尾草、百子莲等各种紫色花卉;秋冬以菊科植物和各种观赏草为主,如大滨菊、黄金菊、金光菊、紫穗狼尾草、班叶芒、千鸟花等等,再加上香樟等树木,大约有七八十个品种。”在具体的绿化建设当中,整个滨江灌木地被的种植形式有别于过去的密植形式,采用点植、散植,给植物以生长的空间,做到疏密有致。“我们还将在有关园区内扩充雨水收集系统,使屋顶和道路明沟的排水通过雨水井收集净化,既可补充河流又可进行浇灌。”
朱晓君表示,目前在黄浦滨江段的主要植物品种上都设置了二维码,率先成为二维码的示范点,可以更好地为市民和游客介绍植物品种、习性和特色,下一步将完善二维码的覆盖区域和品种,并与微信平台相结合,扩大宣传科普的力度。同时,结合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活动,引导市民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低碳会呼吸的绿地。
慢行系统市民边健身边赏美景
推动全民健身,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体育健身场所,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具备的一大功能,在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里,修建有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并对“漫步、跑步、骑行”三道的设计尺寸、铺装材质、面层色彩、施工工艺和标识系统等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强化整体性、协调性。并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识进行了标注。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早上和晚上,在“三道”上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家住黄浦区的郑老先生几乎每天都来江边漫步,“我今年78岁了,身体好都是托了经常锻炼的福。现在江边修建的这么漂亮,环境好,空气也好,早上或者晚上都来这里走上三五里路,既锻炼了身体,还能看景,一举两得啊。”
上海市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余卫东告诉记者,该局积极和相关区、部门和单位联系对接,除了建设“漫步、跑步、骑行”三道之外,还在滨江绿化中嵌入式修建了足球、篮球、网球、滑板、极限轮滑、攀岩、智能快乐运动场等非标体育设施,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服务广大市民。
记者在位于徐汇区的滨江公共空间看到,有年轻人在篮球场打球、在轮滑场飞快地滑行、也有市民带着孩子在学习体验攀岩,还有很多市民在漫步、跑步、骑行,在这里,人们尽情享受这惠民工程带来的利好。
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说,今年以来,借助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中的体育场所,已举办了多场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比如元旦全市16个区同时举办“健身迎新年,美好新起点”全民健身活动,共有6万多人参与;五一举办了“活力滨江,健康上海”2018年上海浦江城市定向赛等,“按照年初制定的全年规划,我们每个月都将在这里举办相应的全民健身活动,比如6月的‘亲子乐游\’、7月的‘红色之旅\’、8月的‘科学健身\’、9月的‘健康骑行\’、12月的‘健身大联欢\’等等,充分利用分布于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中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类健身爱好者参与,让滨江两岸‘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场场有特色\’,预计全年在滨江两岸举办的赛事和活动数量将超过300次,参与的市民会超过10万人次,可以说,滨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健身游憩的好去处,体育惠民在这里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
传承文脉保护和利用历史遗存
朱剑豪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滨江两岸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记载着城市的沧桑变迁。经过多年的综合改造提升,黄浦江两岸在功能定位上已经从过去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等生产型的浦江两岸,逐步向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的综合服务型功能转换升级。无论是过去的码头还是工厂,都在老上海市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何对这里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利用,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建设的重点之一。
杨浦区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摇篮,过去这里曾分布着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纺织厂、煤气厂等诸多工厂企业,黄浦江沿岸的杨浦老工业区,曾被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在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很多老工业遗存得以保留下来,比如当年中国最大的海洋鱼市场,如今已改造成为新建的东方渔人码头的主体之一。杨浦烟草仓库、永安栈房和黄浦“江南造船厂”等一批工业遗产也启动了保护设计方案。
余懿新告诉记者:“去杨浦滨江区域的时候,看到很多当年的工厂遗迹都保留下来并得到很好的利用,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在杨浦区生活的样子,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改造和利用。”
在徐汇区滨江段,也保留了很多当年的工业遗存。当年坐落在这里的煤炭码头的大吊床保留了下来,像一把巨大的椅子矗立在黄浦江边,老远就能望见,依稀让人感受到了当年码头繁忙的场景;而当年卸载煤炭的巨型“煤漏斗”,也保留了下来,成为游客和市民拍照的好去处;在江边,设置了很多座椅,所用的木头都是当年铁道上的枕木;而拴挂轮船的锚桩,也三三两两的保留下来,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往事。
在徐汇区滨江段,除了体育设施和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之外,还借助当年仓库、厂房修建了诸多文化场馆,比如在原北票码头上修建而成的龙美术馆,以独特的“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与原北票码头的“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焦点,让现代时尚和历史遗存实现了完美融合。徐汇滨江段的成功改造和提升,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音乐节、秋冬文化艺术季等一系列活动都在这里成功举行。
朱剑豪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贯通是有时间目标的,提升才是永恒的主题”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贯通区域的空间品质,推动公共空间向腹地和两侧拓展,完善体育文化旅游等滨水特色功能,加大文脉的保护和传扬。“未来几年,我们将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工作愿景,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本组稿件特派上海记者雷县鸿/文特派上海记者雷伟东/图
新闻推荐
C919迎考 极限挑战 中国大飞机强度试验团队:为C919锻造强健、安全“筋骨”
有一架飞机,必须通过完成“极限挑战”来证明自身的安全性。作为验证机,它永远无法翱翔蓝天,但却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安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