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课本,那时候还是“外婆”,并没有做改动。还有网友补充道,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用的“姥姥”这一表述。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无伤宏旨,可是,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姥姥”是普通话,“外婆”是方言,这个判断正确吗?
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今天京骂中的“姥姥”即是此谓;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方伟踏足天上西藏一个梦开始的地方看不厌的蓝天白云水天一色望不尽的连绵雪山云遮雾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