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雪 覆盖下的真相》:关于土耳其的辩论、寓言和抒情诗

来源:杨小雪 2018-06-26 09:57   https://www.yybnet.net/

2017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剧院将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搬上舞台。今年6月,《雪,覆盖下的真相》先后在中国上海和天津上演。与其说这是一部从小说到戏剧的改编作品,不如说是小说在舞台上的直接呈现。

在210分钟的演出中,文本始终处于一种满溢的状态,大量台词裹挟着复杂的信息层出不穷,尤其是发生在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的演出时间。大段的对话让这部戏看起来像是一部典型的话剧(drama),但是如果观众读过帕慕克的小说,就会发现舞台上的大部分台词都是小说原文,词句仍按照小说中原有的顺序排列,没有经过任何改编。也就是说,这部舞台剧的文本不是戏剧剧本,而是从小说中提取的辩论、寓言和抒情诗。

《雪,覆盖下的真相》剧照

“一个属于某个团体但却不信真主的人,比一个独立而信仰真主的人更值得信赖。”

如果说小说《雪》的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有什么怨言,大概就是文中大量关于宗教、政治、民族问题的讨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读起来容易枯燥乏味,但辩论正是《雪》这部小说的精髓。导演布郎蒂娜·萨维提耶(Blandine Savetier)保留了原文中的大量辩论,构成了戏剧的主体结构,而这种发生在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发了戏剧文体的假象。在典型戏剧文体中,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应该构成冲突,而冲突来自于每个人物内心的行动力。但是在《雪,覆盖下的真相》这部戏里,沉重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让辩论达到了不逊于戏剧冲突的张力。

作为本剧的主人公,诗人卡不是一个拥有强大行动力的人,恰恰相反,他迷茫、孤立,他的身份难以被定义。一个在伊斯坦布尔长大的土耳其人成为了在德国的政治难民,在多年的流亡生活后来到了土耳其贫困而混乱的卡尔斯省。生活为他烙上西方化的印记,诗人却在卡尔斯轻易地接受了伊斯兰信仰,以信仰来缓和多年流亡生活的孤独。卡是土耳其的绝妙隐喻,在民族主义、西方民主主义、宗教狂热和个人自由之间摇摆不定。在多年的政治斗争中,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一种政治立场,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可能是自由的。因此,不仅是流离失所的异乡诗人,那些固执坚持着某种立场的人物也不全然是自由的,当生活已经不可能幸福,人们只能靠坚持原则为艰难的生活寻找意义。人物的行动力是以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而在空虚的原则支配下,人物之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冲突,只能就相互矛盾的原则展开讨论。

通常情况下,辩论是难以引起戏剧张力的,但关于土耳其的辩论并非如此。正因为每一种原则都不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行动被集体行动取代,集体之间的冲突带来的是相互残杀或者自杀。每一场辩论都隐隐透出背后血腥残酷的事件,而辩论将一直延续下去,卡尔斯的斗争和死亡也不会停止。在那些看上去建立在逻辑和理性之上的对话中,字字句句都流露着死亡的气息,真实的死亡事件代替了戏剧冲突,显然,剧场效果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像典型戏剧人物那样针锋相对,却流露出茫然和无奈;不是对灵魂的拷问,它描述一些失去了灵魂的躯体伫立在茫茫雪中。

《雪,覆盖下的真相》剧照

“人们会因为这个故事的美丽而杀人吗?”

剧中人物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土耳其的寓言。神蓝讲述过《列王记》里那个父子相残的故事,奈吉甫讲述过一个科幻故事,苏纳伊的剧团上演《西班牙悲剧》,还有那些自杀的女人。每个女人就是一个寓言,而每则寓言就是土耳其的一个侧面。有些人杀戮,有些人寻找生命和死亡的意义,有些人追求现代生活并且为之孤注一掷,有些人在宗教和政治的两难中进退维谷,有些人自杀……

卡尔斯的人们讲述那些寓言,不仅让旁观者重新认识了土耳其,也流露出讲述者们最后的理想:当现实生活已经不可能幸福,生存唯一的意义就是死亡,而死亡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寓言,这样至少能够被铭记。为了造就这样美丽的故事,人们是可以去杀人或者自杀的。

辩论和寓言都是倾向于理性的表达方式,重要的不是形象或者情感,而是观点和意义。《雪,覆盖下的真相》既然保留了原著中偏于理性的主体文本,在舞台表现中也保持着理性、节制的原则,与文本的风格相一致。

整部作品以小说的片段为文本,已经足以说明创作者节制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主人公卡始终表现出一种自我压抑的状态,发生在卡尔斯的可怕事件并没有激起诗人的反应,在舞台上也没有过多的渲染。大部分的时间中,我们看到的仍是诗人与其他人物之间略显冷淡的对话。上半场结束时的那场暴行表现为一片黑暗中的枪声,枪声之后,在稍微亮起的灯光中,一排白布裹起的尸体在舞台深处排开,这场杀戮让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得以短暂地爆发。但是第二幕一开场,诗人又回到了竭力与各方势力保持距离的对话中,演员相当克制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直到全剧结尾,诗人才悲怆地断言幸福的不可能。不仅幸福是不可能的,连保持原来冷漠、疏离的逃亡生活也不再可能,诗人不得不卷进土耳其的灾难中。相应地,节制的风格在结尾处终于被打破,前面所叙述的一切死亡在苏纳伊仪式般的自杀中再次席卷而来,情绪终于爆发出来,形成感性的高潮。

以铁架划分的舞台透出冰冷、荒凉的基调,一块窄窄的屏幕展示着卡尔斯模糊不清的风景。落雪的风景缓慢地更迭变化,低饱和度的影像与昏暗的舞台融为一体,如同一扇容易被忽略的窗。舞台深处,奈吉甫看到的那棵燃烧的枯树隐藏在黑暗之中,只有在情绪激烈的时候被红光照亮。舞美的设计让观众在大部分时候看到的是这样一幅荒凉的风景:在冰冷的铁架附近,两个或三个人物站在那里静静地讨论着一些虚无却事关重大的话题。

《雪,覆盖下的真相》剧照

“一生中终会有那么一次,雪会飘落在我们的梦中。”

除去辩论和寓言,剩下的文本就是诗。在全剧理性、节制的基调中,这部分文本占的比重并不多,却处处是点睛之笔。如果说辩论和寓言是土耳其的现实生活,那么诗就是主人公卡的内心观照。与之对应的,是节制的舞台风格中偶尔流露出的诗意表达。

雪的意象贯穿全剧,全剧的诗意几乎都是通过雪来表现。但是在理性、节制的主体风格中,诗意的表达点到为止,在唤起观众泛滥的情感之前就悄然消失了。卡是一位诗人,在剧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人物写下的诗,而是表现人物的诗意。当卡第一次登上舞台,一段关于雪的文字勾勒出诗人与整个卡尔斯的疏离感。当诗人在停笔多年之后终于能够重新写作,雪地上的狂喜表现出人物难得的轻松。雪没有铺满整个舞台,而是在舞台中间的一小块区域小心翼翼地铺成一个标准的圆,在人物偶尔的情绪流露中飞扬在铁架内部——舞台上的一切诗意都渗透在理性的缝隙之中。

那么,对于这个节制的舞台,对于无休止地展开辩论的卡尔斯,诗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持续下去的辩论中,一方永远不会说服另一方;人们从寓言中得到的不是真理,而是制造新寓言的灵感;但诗是一切的结论。诗是杀戮之后大地上荒凉的风景,是惨淡现实中的一点微光,是雪——一种被神眷顾的幻觉。

新闻推荐

家校之间如何实现和谐沟通?

(资料图片,请作者联系本报领取稿酬)核心提示近日,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小学一名老师的辞职信被刷屏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老...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雪 覆盖下的真相》:关于土耳其的辩论、寓言和抒情诗)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