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请作者联系本报领取稿酬)
核心提示
近日,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小学一名老师的辞职信被刷屏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老师把学生默写古诗的成绩拍成照片发到家长微信群,引发了部分家长怒怼老师,称其“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家长的‘面子\’,必须登门道歉,不然就告到教育局。”致使这位老师“深感惶恐”“心生魔障”“申请辞职”。
如今,“微信家长群”因其便利快捷,使家长随时能关注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已成为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老师的“群发”,既方便了家长,也给家长带来了苦恼。其实,“驻马店事件”并非个案,据广州日报报道称,2017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禅城一家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漏做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中“晒照”批评,引起了家长不满。
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家长的情绪是否过激?在家长微信群使用率极高的今天,家长和老师如何利用好微信群媒介,实现和谐有效的沟通,家校携手助孩子健康成长?
各执己见
不少家长反对公开“晒”成绩
对于老师公开“晒”孩子成绩和在校表现的做法,家长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康岚的女儿是北京市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老师偶尔会把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情况发到群内,也会提醒一些学生需要在某方面加把劲。虽然女儿经常被表扬,但康岚仍然不太认可这种做法。她认为,这样的家长微信群已俨然成了一个“曝光台”,孩子毫无隐私可言。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反对老师“群发”学生状态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认为,经常被夸奖的孩子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和骄傲情绪;而经常被提醒甚至被批评的孩子也容易伤自尊;如果父母也觉得自己脸上无光,再次批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也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部分家长认为,如老师把批评和表扬直接晒在微信群里,也容易让家长产生攀比心理,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
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对此持肯定意见。一些家长直言,大多数父母关注孩子在校表现、大考小测成绩,以及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这些内容,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及教育。
家长赵女士表示:“我平常工作比较忙,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孩子的不足之处,便于我们及时从侧面教育、辅导孩子,家长无须‘玻璃心\’,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进步。我觉得,家长群里的这类内容没必要让孩子知道,每位家长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尽量少攀比。家长一方面不要用成绩来定义孩子的好坏,别让孩子难堪,另一方面,也没必要把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当成自己的‘面子\’,这样,家长的心态或许会平和许多。”
家长吴先生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私企供职,他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企业的高管,吃了不少苦。他认为,一个人的自尊心都是自己受苦受累换来的,不是别人赏赐给自己的。那些好学生在“人前显贵”,必定有“人后受罪”的过程。所以,家长不应该苛责老师、娇惯孩子、维护自己的虚荣心;要真想帮孩子赢得自尊,就教育孩子努力一点、刻苦一点,用好成绩、好行为“挣”回自己的面子和自尊。
把握好度
家长微信群是把“双刃剑”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文规定“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生隐私,不应该随意暴露出来。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不得张榜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名次。”
老师把学生的在校状态随时发布到家长群,是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其出发点是好的。家长对某些信息有看法或不认可,更多的也是为孩子考虑,在情理之中。说到底,老师和家长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把孩子教育好、使之学业有成。家长微信群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老师把握好使用“群发”的度,家长和老师之间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心平气和,才是用好微信媒介,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雷雳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当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缺陷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分析,平等交流,这有助于训练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校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参与者,但家庭教育并不是在孩子入学后就可以放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老师其实是角色互补的,两者应是合作与欣赏的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最有利的。”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新闻推荐
□周丽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组织者、推动者,尤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