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某基层一名交通协管员在工作岗位上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身亡。当地领导表示,要好好总结他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这份号召引发广泛热议,难道想让更多的人“前赴后继”?(6月23日光明网)
为人民服务、为责任付出、为使命牺牲,确实值得称道,特别是这种无私奉献,为了岗位尽职尽责,甚至失去生命的同志,更是值得大家去敬重、缅怀。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故去的同志学习,本无可厚非,也应当理解和支持,但“学习”学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考究。敬业奉献的确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学习,但盲目过劳却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不值得宣扬。
生而为人,尤其是一个成熟的人,肩上不仅有事业的担子,更有家庭的牵绊。员工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确实是单位的损失,但事业的齿轮依旧会不停地转动下去;但对家庭来说,却是不可承受之重,恰如天地崩塌、山河破碎。从官方层面,确实应当号召同志们给予关切,但这样的关切,绝不应该只停留于“学习”,毕竟不幸终归还是不幸,决不能以“褒奖”“荣誉”等同视之,而是应当从关爱方面寻找缺陷、探究问题。
时下,各级单位、部门都相继出台切合实际的关爱机制,甚至不少内容都是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上墙不落实可不行。有的单位领导盲目地认为加班、不休假就是好同志,并高看一眼,甚至大肆宣扬加班文化、亮灯文化,却对单位内部忙闲不均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的不平衡现象并不鲜见,也广为诟病。
由此可见,发生了不幸的事情,与其靠组织“学习”、大力“宣扬”来善后,倒不妨及早对同志们加以关爱,用心用情让同志们干得顺心、干得积极、干得健康。加班文化必须摒弃,特别是“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可以不反对,毕竟难免有难事急事要紧事“找上门”,但决不能支持,更不能提倡。制度上也应当加以完善,既要少一些不休返现的“擦边球”,也要多一些类似强制休假、加班补休等“硬举措”,让修养身心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环。同时,平衡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应当重新审视各部门各单位忙闲不均的现象,及时做好人员的再部署、再调配,让事多的岗位人手充足、安排灵动,事少的工作有人兜底、少占资源。其实话说回来,只有充分关注和保障同志们的身心健康,才是对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好的褒奖、最实在的关爱,也最能激发同志们的干劲。□储旭东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魏梦佳)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及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发布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