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收录的散文 《打碗碗花》将文内“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舆论汹汹,教材修改者大概觉得委屈,明明是想规范日常汉语读写,却落下许多质疑。
上海市教委23日责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同时依法保障作者权益。
语法是语言演进的总结,不是语言发展的镣铐。从 “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从“荨”字读音的丰富,都说明只要某一语言习惯为大众普遍接受和运用、符合公序良俗,就可以从口头语固定为语法内容。但以“外婆”为非、以“姥姥”为是,恰恰没有考虑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忽略了人们积淀多年的情感。
从情感的角度,所谓“外婆”是方言、“姥姥”更亲切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让位于叫爸叫妈。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个“父亲”“母亲”,难道就会变得更为庄重得体、和蔼亲切吗?显然不是。语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规范语言文字,当考虑大众情感。萧海川
(相关报道见八版)
新闻推荐
重庆市政府日前发布包含426项内容的《重庆市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企业和群众将可在实体大厅或线上办理这426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