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远,这么近》作者:陈思进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沈敏特
这几年,我比较畏惧的事是写书评,或是为朋友的新著作序。因为写书评或作序,几千字花不了多少时间,顺手的话也就一天。可写之前,你得阅读,还得认认真真地阅读,不能敷衍了事、瞎说八道,这就不是一天能完的事情。而我,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阅读计划,时间不够,已经是我的难题。要请我写书评和序言,就得再压时间,这是很累的。而推托是更难的,或亲或友,满腔热情,信任有加,特别是那些兄字辈的老友,你就是不吃不睡,也得诚心诚意地应承。
这次陈思进请我为他的新作《那么远,这么近》作评,也恰是我手头事情一大堆的时候。拒绝是不可能的,只得求缓。而先翻翻目录,我感到更难了。这里面涉及的领域,如酒、如烟、如美食、如奢侈品,离我太远了。我呢,酒不饮,烟不抽,一日三餐,大体是为了果腹,最多关注一点健康,如荤素搭配,冷热适当,油盐稍控,从无遍吃名馆、尝尽名肴的野心。至于奢侈品,几乎不沾。所以,我对陈思进的这本著作,首先的难点是:陌生。
无奈,既然答应了,我还是得认真阅读这本书了。但是,看着看着,兴趣渐渐地来了。原因有二:第一,这是一本涉猎广泛的随笔,酒、烟、美食、奢侈品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写法既尽可能地详述其事,又绝不就事论事,而是延伸、升华,给予了历史、社会、经济、哲学的思考。德国哲学家杜勒鲁奇说过:追求一个事物的起源,就是发现一个事物的本质。陈思进显然是在把溯源与追本的融合,作为这本随笔集的基本叙述方式,追求一种厘清来龙去脉的效果。
譬如讲到咖啡、红酒,作者从自己的接触、品味,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中的媒介,怎样由物质产品融入人的精神生活,进而追述咖啡、红酒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对人的不同的生活与精神的影响;它们在市场中的流动方式,怎样化为经济领域不平与公平的冲突。一杯咖啡,一杯红酒,就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会在这个叙述线路的引导下,放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拓宽了思路。
这样的阅读,也提出了一个人人应懂,而也许大多数人尚未到达自觉的问题,即人类的分工与业余闲暇的关系。就我这个个体而言,我的工作及围绕工作的生活习惯与咖啡、红酒、美食、奢侈品消费,几乎了无关联,至少是关系不大。但,是不是与我的整体的人生就毫无关系呢?其实是有关系的,换一个角度看,也许关系不小。
分工是人类社会所必需。任何一个职业只需要一部分人去承担,承担不同职业的人,有的甚至成为某一个行当的专家、大师、权威,从而构成了一个得以运行的社会。但这是双刃剑,即如果一个人只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人性是不完满的;一个将军的生活除了练兵与打仗,而无其他;一个厨师的生活除了烹饪,而无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就会是偏狭甚至是畸形的。所以,工作以外的闲暇时段怎么过,就显得万不可缺。马克思对于人的闲暇生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闲暇是人性得以圆满发展的空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业余生活怎么过,决定人的素养。
正如《那么远,这么近》的序言所说,陈思进的职业属于金融界,他的成就的重点是金融,但这本书却以举重若轻的随笔风格,把眼光与思考转向了与本职无关的生活领域,吃吃喝喝,说三道四,横冲直撞,挥洒八方,却带给读者很多兴趣,很多感受,很多悟得,让我这个烟酒不沾,咖啡不饮,美食不求,奢侈品不用的人进一步认识到,各个领域的人类的活动上升到哲学的层面,道理是相通的,互补的,看似远远的,实为近近的。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从中生趣获益。
是的,书名《那么远,这么近》,很恰当!
新闻推荐
6月24日,工人在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基地生产车间工作。近年来,河北省黄骅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