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朱元璋二题

来源:西安晚报 2018-06-24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改文风

□曾祥伍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不仅紧紧抓住诸如发展教育、打击贪官、移民搬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诸如文风建设方面的事也非常重视。

据《明史》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道奏折,本来要陈述的是五件事,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一看到这密密麻麻的长篇奏文,朱元璋头都大了,便叫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奏章中说:“有才干的士人,几年来,仅存的一百个中没有一二个。现在皇上信用的人,全是迂腐的儒生和平庸的官吏……”朱元璋耐着性子听,但王敏已经读到六千三百七十字了,朱元璋还是听不到一点具体的东西,而且“言多忤触”。于是,他龙颜大怒,未等折子念完,便叫来茹太素当面责问:“你说迂腐俗吏究竟是指何人?”茹太素回答不出来。朱元璋更加生气,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

第二天,朱元璋的气消了,晚上叫人又继续读茹太素的折子。原来这份长达17000字的折子,写到16500字之后才进入正题,那500字就是他要报告的五件事的内容。而在这五件事之中,竟有四件事是可行的,需要马上办。对此,朱元璋感慨地说:“茹太素要汇报的事,500字就够了,为什么要弄那么繁琐冗长的文字呢?”对于此事,朱元璋也明白是体制造成的,不应该把责任完全推在茹太素身上。因此,他先作了一番自我批评:“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随即便出台了上书陈言的规定,“若官民有言者,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虚词失实,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把倡导务实的文风提高到了法律的层面,力度可谓不小。

除了倡导务实的文风外,朱元璋还积极改革公文的格式,使其更加适用。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烦式”,颁发各衙门执行,简化了公文程序,使公文更加明白好懂。

由于唐、宋以来的公文,不管是从上而下的制诰,还是从下而上的奏折,用的都是骈体文,铺陈夸张、华而不实。朱元璋说:“文章写得再好,但文字艰深,人家读了不懂,又有什么用?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曾雕琢文字,可是有内容、有感情、有血有肉,到现在读了还能让人感动,想念他的忠心耿耿,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他由此批评大臣们上的奏折:“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言未见,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诚之道。”最后提出要求,“今后笺文只令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也。”

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骛之。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动下,公文变得简洁朴实,通俗易懂,格式也规范了很多,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这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元璋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蒲一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小就生活在贫苦家庭里,饱受了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因此他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洪武中期,官场贪腐成风,农民反抗朝廷的意愿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决定亲笔写一部刑典书给官员和百姓看。于是,朱元璋召开紧急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反对,但也有一两个官员提出质疑:“现在百姓连闲书都不大爱看,更何况叫他们看刑典书。”朱元璋听了就不高兴了,说:“只要我把这部刑典写成故事书,百姓就爱看了!”

朱元璋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编撰,他将这两年审判的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及其处罚方式编写成册,于1385年出版了《大诰》一书,用诰文的形式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为了让这些案例更加生动具体,朱元璋不仅给书里的犯人设定了名字,还详细叙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刑罚,足让人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虽然《大诰》的内容生动有趣又有警示作用,但是如何能够让这本书深入民心,却是一个现实问题。起初,朱元璋叫人节选抄录书中内容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看后知道如何对付贪官。但是,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读过私塾的也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平时百姓看个朝廷的告示,都要由一个识字的人来读,其他人在旁边听。如今要百姓们主动去看刑典书,又没有人读给他们听,这确实比较困难。

朱元璋让官员们想办法、出主意,有的官员说:“百姓不识字,就体会不了看书的乐趣,不如我们给百姓办个识字班,让大家都免费来识字。”朱元璋听了觉得靠谱,马上授意底下的官员在各地把学堂办起来,让教书先生以《大诰》为范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时间,此举在民间掀起了识字热潮。但是,百姓一边要忙于生计,一边还要去背那些法律条文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又想出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新书推广方法——

这天,朱元璋听说近期盗窃案件频繁,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县衙听审。听说皇帝亲自来听审,百姓都跑来围观。经过审判,县官判处一名盗贼坐牢15天。正当衙役要将盗贼关进牢房时,朱元璋阻止道:“慢着,先押犯人到他家中,如果在家中找到《大诰》这本书,那么,犯人就可以减刑为7天。”于是,一群人就跟着犯人到其家中,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大诰》刑典,盗贼暗暗叫苦,只能乖乖回去坐牢。城里好事之徒把这事编成段子传得绘声绘色,百姓们听说只要家里备有《大诰》就可以减刑,个个趋之若鹜,一时间《大诰》刑典被一抢而空。不久,县衙又张贴告示:若犯人家中有《大诰》刑典,那么,本来判的流放,就改为坐牢;如果是杀头罪,那就能捡回一条命。反之,家里若没有《大诰》,被判流放罪的,就直接拉出去砍头。

就这样,朱元璋撰写的《大诰》刑典成为明朝时期的一本畅销书,朱元璋自然就成了明朝的畅销书作家。

新闻推荐

问责执纪用好两把“尺子”

管党治党,规矩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在用好“两把尺子”上下功夫。坚持履行好执纪审查和监察调查职责...

相关新闻:
《诗经》中的廉2018-06-24 01:12
约你去登馍馍山2018-06-23 21:52
猜你喜欢:
评论:(朱元璋二题)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