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为何要改动?有网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属方言。有网友表示:那应该统一为“外祖母”吧?修改原作者文章,经过同意了吗?(6月21日中国网)
一夜之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婆”就变成了“姥姥”,这一改动被网络曝光以后,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很多网友想不通,也不理解相关部门为什么要做这种改动。很快就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对这一问题的公开答复,大体意思就是“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外婆”则属方言。言外之意,在教材中更适合使用作为普通话的“姥姥”,而不适宜使用作为方言的“外婆”。
于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导之下,“姥姥”和“外婆”这本来指的是同一个人的词汇,就变得有你无我,势不两立起来,听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还隐隐透着一丝荒唐。“外婆”到底是不是方言,这是语言学家的工作,普通网友并不关心,网友们关心的是,即便“姥姥”是普通话,“外婆”是方言,难道方言就不能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了吗?难道就不应该尊重课文中作者自己的地域习惯?
而且在去年上海市教委就这一问题进行的公开答复中也声称,希望借助这样的改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那么把“外婆”改为“姥姥”,和上述目的之间就成了一种南辕北辙,互相矛盾了。而要实现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语言多样性的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在课文后进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有些地方是把“外婆”称为“姥姥”的,而不是强行要求“外婆”给“姥姥”让位。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纷纷编写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而方言俚语,正是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打开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确实要推广普通话,但是在这过程中,并不是要“屏蔽”方言俚语,两者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就像“姥姥”和“外婆”,也是完全可以和谐共存,而不用非得势不两立。
新闻推荐
6月21日,北京市通州区政府与城市电力控股集团进行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签约。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16个大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