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读者来信反映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难的现象比较普遍:读者高先生带着年逾85岁、行动不便的母亲去所在社区服务中心,准备办理今年的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年审),却因系统维修失落而归;读者章阿姨反映,为了能领取养老金,录制视频传给社区,被要求必须拿着身份证、眨眨眼睛说说话,证明自己还活着……如何让认证工作更加合理便捷,让老年人多一份舒心?(6月19日人民日报)
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过于依赖原始化的本人自我证明,一个直接症结,是涉及养老金领取、发放的相关数据未能实现流通、共享。正如专家指出的,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离退休人员、企业、当地社保、公安等部门,需要构建各部门共享的数据服务平台。如对公安、民政等部门提供的注销户口信息等,社保部门应定期进行核对筛选,对名单中去世的老人,先行停发养老保险待遇。然后通过国家人口信息库、医疗信息库、银行核查公民身份证系统等,获得退休人员的最新信息,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如此就可避免让老人自证。
如果说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壁垒尚需时间,那么加快认证的技术改造,助推“以技术换便利”,应该是阻力更小,也更人性化的选择。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的突破,为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的便利化改造,提供了现成的路径。事实上,早在去年5月,深圳的离退休老人就可使用支付宝“刷脸”认证,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钟。而类似的微信认证也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发了全国首张电子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与实体卡一样具有身份凭证、自助查询、医保结算、缴费及待遇领取等功能,并且也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APP上使用,这都为养老金领取资格的“刷脸”认证打下了基础。当前最为紧迫的是,从上级部门到地方,应该努力推动这一技术改造的进程,尽快让技术便利惠及更多老人。
总之,改变这种现状,不妨两手抓,一是推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二是借助技术手段,让认证从线下“跑腿”变为线上“刷脸”。而这亦是互联网+政务的应有之义。□朱昌俊
新闻推荐
□衡敏(盐亭)“这是特色民居改造,跟危房改造不一样。7500块钱对老百姓来说改造不了什么,没什么意义,房子烂了他自己都不愿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