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高中毕业,怀着一颗到农村广阔天地锻炼的“红心”回到家乡,但经不住邻村的“姚千民中”的盛情邀请,我走上了三尺讲坛,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那年19岁,正值青春年华,教学特别认真投入,我的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办学三年来,教学成果得到领导的赞赏。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能力已小有名气。这段经历在我个人发展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1961年,因 “困难时期”的到来,民中一律“下马”,我于是又回到了村里务农。 1977年3月,春风和煦,大地开始解冻。本乡(当时是公社)中学增设高中班,我被推荐为代课教师,每月工资28元。但我未因条件艰苦而退缩,因为这是我整整等了16年才等来的重返讲坛的机会。
重新走上讲坛,自己的知识得以传授,自己的专长得以报效国家,那种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暂时的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教师食堂吃不起,我就从家自带干粮、咸菜。在穿着上我就更能将就,一年四季就穿同一件外套,因而三年下来,膝盖上已是补丁摞补丁。
“浩劫”后的教育百废待兴,参考书、复习资料一无所有,我就四处搜集,在备课上下苦功夫;广泛学习先进经验,在讲课上下大力气。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和全体老师的努力,两年内就得到丰硕的收获--1979年全县初中中专招生名额共11人,我校就占了6名,一时轰动了全县。我也因此被评为模范教师。
现在,我已年届耄耋,回顾自己三四十年来的历程,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这全凭改革春风的哺育,改革开放焕发了我二度青春,改变了我终生的命运。
□郑天峰
新闻推荐
淮师附小洞山校区五(1)班王诗涵照片,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你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在这多得不可计数的照片中,有几张深深地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