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献血法》颁布和实施20周年,6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等发展情况。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发布会现场获悉,20年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2017年的献血量相比1998年增加了5倍多。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380个,比2012年增长41.3%。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在“互助献血”叫停后曾出现血小板供应紧张的情况,后通过相关部门调剂河北、山西等外省血库供应临床用血需求。
针对血液供应问题,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在会上表态称:“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这是一种“紧平衡”状态。”
周长强进一步分析,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带来的人口老年化,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带来的大龄高危产妇数量增加,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带来的医疗服务量持续增长等,对血液供应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会上,采供血过程中血液质量的管理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周长强表示,我国2015年底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全世界仅24%的国家开展),有效缩短了疾病传播的“窗口期”,基本阻断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经输血途径传播。
不过,输血的风险仍然值得关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在发布会上透露,尽管血液安全知识不断地提升,但输血的风险在全球来说都仍是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
“对于输血来讲,全世界范围内的首要原则都是“尽量不输”。”纪宏文说,不输血不代表不积极治疗,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医疗,尽可能地减少失血,同时采取自体血回输、回收自体血等方式来管理患者血液。
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分别降低20%和30%、自体血回输比例增长30%。
新闻推荐
如何正确处置废电池,许多市民仍是一头雾水。记者调查发现,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每一种电池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式。虽然对铅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