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拉松,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上周末,全国50多场跑步赛事鸣枪开跑,参赛者逾25万人。针对各地扎堆进行的马拉松赛,不少网民调侃,跑友都不够用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长,必然伴随健康需求的变化,这在中国突出表现为人们更加注重健身、运动。马拉松能够“一马当先”,在短短几年内,从1年举办不到30场,发展到举办1100余场赛事,参赛人次近500万的规模,固然和这项运动门槛低、场地限制小、辅助器材少等特点密不可分,但关键还在于借了“全民健身”的东风,契合了广大群众以锻炼提升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 由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到成为多个城市的品牌赛事,马拉松的走红,同样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原因不难理解,一场马拉松,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一座城市,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最生动名片。无论是通过“北马”“上马”这样的一级赛事,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还是浙江宁波、贵州从江等地,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由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所投射出来的发展空间,显然非常可观。丰富人民的文体生活,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各地没有理由不引起重视。 从供求两个角度来审视,马拉松在中国的井喷式发展,无疑有其现实必然性。然而,多不意味着精,更不意味着强。我们更需要思考,这项“体型突然变大”的运动,正在或者即将遭遇的困境与尴尬。时下,有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有的却门庭冷落,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折射出供求关系的错位。而在赛事服务方面,组织混乱、补给不力等情况还时有发生,影响到比赛品质的提升。除此而外,赛事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也让不少地方苦心经营的赛事成了乏人问津的“鸡肋”。马拉松赛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疑问,亟待破解。 从国际上看,那些颇具盛名的马拉松赛事,都是经过多年的锤炼和打磨,才逐步获得跑友的认可。摈弃粗放式发展的旧路,在“深”与“细”上下功夫,多做品质的加法,是马拉松赛事实现自我革新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对中国而言,就是既要秉承“以跑者为中心”的理念,打造一条条兼具服务与品质的赛道,也要避免盲目追求赛事数字的增长,严格把好赛事审批、管理资质的入口关。毕竟,举办马拉松,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最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这一初心,无论何时都不能丢。 谈起马拉松的意义,一位在两年之内跑了21场马拉松的60岁老者总结:跑步使他健康,运动使他快乐。这其实是对所有运动如何影响个体的最好概括。由“跑马”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不仅给体育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让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有了更有力的抓手。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提升“硬实力”,在普及健康生活理念上不断优化“软环境”,中国人必将更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 桂从路
新闻推荐
4月4日,北京迎来了30年来的首次4月飞雪。第二天清明节,气温从25摄氏度骤降到了9摄氏度。天气阴郁寒冷,但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的生命关怀病区里,温暖的黄色灯光照在楼道淡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