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都被低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改变了这一点。
《时尚》杂志50周年纪念刊上有一篇位置显著的文章,内容是关于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人物。编者把马斯洛选为一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现代人性观的最重要的先行者。美国知名作家、教育家乔治·伦纳德评价马斯洛:“他所做的,比过去五十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
当马斯洛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心理学领域中存在两大势力: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行为主义把人类的行为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读,将人性限制在机械论;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则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将人类行为局限于病态的模式。
“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马斯洛对人性的积极潜力充满信心,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全面、丰富的复杂性。
光明与黑暗,崇高与邪恶,巅峰与深渊。面对同样的人性的二元性,马斯洛却得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结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拥有的侵略、破坏等本能,与其他强烈的人类本能(自卫和性满足)一样,都是人性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马斯洛则认为,尽管人类可能是自私、贪婪、好斗的,但这些并非最根本的天性。透过表层,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最基本的善良和尊严。当人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和正派时,那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自尊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基于这一认知,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系统地展现在他1954年出版的划时代巨著《动机与人格》中。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低层次的需要更具优势性,只有在它们得到很好的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崭露头角。
《动机与人格》为马斯洛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人们称他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视他为“第三势力心理学”最重要的发言人之一。1967年,马斯洛被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
《动机与人格》出版八年后,马斯洛推出续篇《需要与成长》,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最高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开创性的研究。与《动机与人格》不同,《需要与成长》把关注重点从“匮乏性需要”转向“成长性需要”。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人所具有的机能,不同于处于匮乏状态中的人的机能。马斯洛把这种新的研究方向称作“存在心理学”。这也是《需要与成长》的副标题名为“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缘故。
如果说《动机与人格》在探讨如何满足人的匮乏性需要,以便能避免疾病;那么《需要与成长》则关注如何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以便能积极促进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与成长》比《动机与人格》更大胆、更深远。
在《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中,马斯洛结合多年搜集的临床资料,以满怀激情、精辟入里的文字,通过对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与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的探讨,展现促进、保持并恢复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这是《动机与人格》未能深究的内容,也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存在性认知、存在性价值、选择等。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由成长性需要驱动的人有可能自我实现,他们有机会经历个人与客观世界同一的高峰体验,正是这种高峰体验使得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直接,由此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更真实,做出的选择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马斯洛在《需要与成长》中关注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关注成长如何持续,关注人们为什么有时成长有时却不成长(退缩),关注自我实现者(即人类中优秀的选择者)的选择对于普通人(不太会选择)的指导意义,从而引领我们整体人类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马斯洛毕生都在探索人类本质,他以独创新颖又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动机理论为支撑,对人类本质进行了更全面、更精彩的设想,证明人类具有爱的能力、高尚的品质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追求最高的价值观和愿望。这是一种非凡的探索
马斯洛的著述没有弗洛伊德的阴暗庄严,没有埃里克森的温文尔雅,通篇洋溢着无限的激情。他用暖阳般的笔调和优美的文辞,描述自己对人性的设想与探索,将高深的心理学问题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正因为他对于人性的探索是如此的满怀热情、无所畏惧、毫不顾忌、充满想象力,才让我们在阅读时不时生出敬意,震撼之余深受启发。
倾听自我,相信自我;明智地选择,健康地生活。这是马斯洛给我们启示。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
新闻推荐
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突眼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眼眶疾病,它的发病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约有3成的患者甲亢痊愈后,突眼的症状也不会自行消失。湖北省中医院眼科主任李良长教授介绍,甲状腺疾病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