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 ○操持家务 ○照顾老伴 ○登台打起竹板 ○出来转转,找找创作灵感□高桢 本刊记者 赵杰
“乡亲们,你们好,让我来把十九大精神表一表,十九大政策实在好,大情小事都讲到,十九大精神暖人心,贫困人口全脱贫,十九大报告理论强,不忘初心奔小康,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天天过大年……”
在前不久的全民文化月“送戏进万村”活动中,古城镇一位来自基层一线自编自演的快板书《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腔腔土色土香的韵味,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
演绎快板的老人,是该镇鸡鸣村退休教师,现年71岁的张良兰老人。说起这位老人,鸡鸣村周边几十公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扎根基层从事小学教育数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鸡鸣村的古老传说
早在七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张良兰嫁到鸡鸣村,在当时,鸡鸣村还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小集市。说到鸡鸣村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一天深夜,朱元璋领兵经过古城镇境内的一个村落的边际。为了掌握军事情况,他让手下打听此处地名和当地武装的兵力部署。副将沿村的四周,悄悄地进行搜寻,没见人影。就在副将着急之时,恰好听到村里有雄鸡打鸣,加上鸡鸣之处有灯火和站岗兵丁的影子,于是他心里一动,连忙前去报告说,是到了鸡鸣村。并且将此地有伏兵的消息告知。
于是,朱元璋巧妙安排,一举消灭了对方。为了表彰这只雄鸡的“啼鸣报警”功劳,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鸡鸣寺,供奉的就是一只雄鸡。后来,经过历史演变,鸡鸣寺早已毁坏,而鸡鸣村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俗表演风靡小村庄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在当时的鸡鸣村可谓凤毛麟角。自然而然,张良兰被村民一致举荐成为民办教师。而这一行当,让张良兰一辈子忠诚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一直到2003年退休。这期间,张良兰通过了民师转正资格考试,于1995年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家教师。“这多亏了我一直从事的教育事业,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我自己从没有放弃学习提升,最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也让我能安享晚年生活。”日前,在记者前往张良兰家中进行走访时,老人家对自己的职业依然是不忘初心。
“我们鸡鸣村虽然不大,但在这原属鸡鸣三省的小村落,还是比较繁华的,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我们这里都有表现。尤其是村里还有民俗队,文化兼容比较多。”张良兰说,鸡鸣村现在已经有了一批热爱民俗文艺的老中青人脉,他们在老一班民间艺人的带动下,重新拾起老一辈用于生计的玩狮子、打连枪、闹花灯、玩兰花等民俗文艺节目,同时,还注进了新的时代元素,自编自演了一些现代曲目,十分合群众的口味。
乡村文艺的领头人
据了解,自从张良兰于2003年9月份退休之后,她便成为鸡鸣村民俗表演队的主力干将,由于自己的文字功力,每一个节目的编辑和文字组合,均由她一人承担。她先后编写了《农村旧貌换新颜》、《共产党是我们的贴心人》、《新风尚三句半》和这次叫得响的快板书《十九大精神放光芒》。
张良兰说:“每编写一个作品,自己就会感动一次。现在党的惠民政策真是考虑得太周全了,衣食住行无所不在,就连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都提前做安排,事后及时进行救助,这些点点滴滴,我都要用作品来反映,这才是我退休之后应该做的。”的确,退休之后的张良兰不仅积极为本村教育事业奔走,同时,发挥自己的专长,组织协调民俗文艺表演队,为当地群众送去文化娱乐,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传承的“布道者”。
照顾老伴不忘创作
谈到《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的创作,张良兰十分感慨地说:“这还真有点不容易。”据了解,由于老伴的身体原因,张良兰平日夜里要多次帮老伴翻身,而在她夜里创作快板最有激情的时候,就忘了给老伴做治疗。当然,老伴也十分理解张良兰,没有影响她的创作。第二天,看到老伴的背上起了不少红疹块,张良兰有些心疼。不过,从两位老人相视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一种“莫道桑榆晚,携手两不厌”的情绪,已写满两人褶皱的脸庞。
“以前我是一名教师,我就要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我是一名民间文化播种者,一名土生土长的草根艺人,我要趁自己头脑还清醒,趁着手中的笔还能写动,我就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千家万户。”张良兰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于佳欣)商务部16日发布数据,2018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2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连续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