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点评
□河北 杨玉龙
龙船巷社区(化名)是西部某市主城区的一个“迎检社区”。当地干部解释说,这是专门用来迎接领导考察或检查的“明星社区”。社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在短短4年内,竟被3家不同的区级部门前后装修了3次,每次都花费十几万元。但装修好、挂了牌子之后,这间办公室却基本闲置着。(据《半月谈》2018年第7期报道)
先来看看这间社区办公室的“折腾”。4年前,区民政局提出在每个社区都建设一个社区慈善超市,花费10多万元将这间办公室装修一新;一年后,区人社局要在基层社区建“家庭服务业超市”,又花了10多万元装修费;2017年底,区司法局看见这间办公室闲置着,于是又花了10多万元,装修成了法律超市。可事实上,这间办公室一直未充分利用起来,就是为了“迎检”。
4年装3次“迎检”办公室之所以会存在,一是各级部门落实工作作风不实,形式主义严重;二是创新观出了问题,一些领导干工作为秀出自己的政绩,就瞎创新、乱创新;三是对各项工作成效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奖惩机制。
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点原因不容忽视,就是钱来自于公款,装修办公室“师出有名”。试想,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花10多万元装修,绝对是“高标准”,且4年装修了3次。其实,但凡花公款时,懂得节约,善于把钱用在刀刃上,也不至于在一间办公室里来回装修。
同时,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也在于监督监管的疲软。比如,对一些下设办公室使用频率、使用成效等缺乏必要的“监控”,就会纵容闲置办公室、造假办公室的出现。而对于基层社区干部而言,在办公室被三番五次装修时,不敢于向上级反映或叫停,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不称职的。
“迎检”办公室的存在,终归是作风之弊的产物。一则把应付当落实;二则把落实工作异化为落实办公室;三则或存在领导拍脑袋决策的因素;四则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等。试想,倘若上述民政局、人社局、司法局搞好沟通衔接,4年装3次的情况也不至于会出现。各打自己的小算盘,为了秀自己,只能是劳民伤财。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武汉4月14日电(记者王贤)13日23时48分,经铁路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抢修人员连续两昼夜奋战,京广普速线武昌南下行塌陷区段修复,首趟货运列车39911次顺利通过这一区段。14日8时18分,首趟客运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