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
赞扬刘少奇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战争。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在西柏坡,形势相对就稳定了,每周就有一次舞会。在舞会上,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可以请中央首长跳舞。有一次,我请刘少奇跳舞,利用这个机会,刘少奇向青年们提出说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时大家都知道少奇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对我们青年,也是教育大家重视学习。当时在我们青年中流传着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
近来,刘少奇之子刘源在回忆中是这么说的:
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毛主席肯定是这样讲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讲话里讲的,具体怎么讲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重点批过这个话呢,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否认过。
我们知道,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 ”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认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
那毛泽东为什么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笔者认为,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泽东谦逊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毛泽东赞扬刘少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肯定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渊博学识。
刘少奇的博学勤思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刘少奇首先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口号,也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首次提出并全面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但刘少奇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大家经常看到他翻阅这些书籍,并在书里夹了许多书签。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刘少奇既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从实践学习,强调二者的结合与统一。他认为,“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理论上的失败”。他认为第一次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究其根源,在于党内忽视理论学习,一味照搬苏联模式,不顾中国革命的特点,忽右忽“左”,在实践中盲目蛮干。他多次说,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党内如果有一二百个真正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就等于打倒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他强调要注重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特别要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认为革命胜利了更需要学习理论,他说:“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国,事情更艰难了。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 ”
刘少奇反对空谈,多次强调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可是中国的实际是什么样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认识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而认识要跟上实践的变化,就必须学习。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 ”
当前,我们重温毛泽东所说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的深意,借鉴并发扬刘少奇博学勤思的学习精神,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自《北京日报》史全伟
新闻推荐
新华社深圳4月14日电(记者王丰)今年7月底前,我国20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自动监测站将全部建成,所有监测的数据将实行联网运行,对外公开共享。这是记者从广东惠州全国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建设及运维项目...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17 地方网 版权所有 邮箱:ttykfjmgxr@gmail.com 晋ICP备202200425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