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部门预算13日集中向社会公开,其中“三公”经费引发关注。今年各部门准备怎样“花钱”?“三公”经费增减如何?机构改革后,新部门的财政预算主要花在哪些方面?
财政部网站13日发布消息称,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比2017年预算限额减少2.6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9.4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3.03亿元(包括购置费2.39亿元、运行费30.64亿元),公务接待费6.28亿元。
在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限额只减不增的前提下,诸多部门的“三公”经费进一步“缩水”。在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中,多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预算减少。据介绍,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有关精神。
记者注意到,包括共青团中央、生态环境部、国家文物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诸多部门在内,公务用车购置费的预算数为零。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各部门预算内容更加细致、全面,一些部门特别就“三公”经费预算的增减作出详细说明。
进一步加大项目预算公开力度,是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又一大亮点。
去年,为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公开内容,财政部选择10个部门共计10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草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后,10个部门将这些重点项目的文本和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一并向社会公开。
今年,又增加了26个部门的26个项目,向社会公开项目文本和绩效目标。
外交部的预算中提到,2018年国际组织会费项目预算安排175796万元,用于缴纳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会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分摊联合国会费比额从1990年的0.77%逐步增加到2018年的7.921%,现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会费国。
今年,财政部结合机构改革情况,在预算批复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办法,相应的部门预算公开形式有所变化。
按照要求,涉及整体职能整合的中央部门,如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不再公开改革前的部门职能和机构设置,但要对机构改革以及整合后部门预算汇总情况作出说明,并分别公开原部门的预算。
其中,新组建部门今年在一些重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值得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年的预算安排也体现了重点工作方向。根据计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类)公立医院(款)儿童医院(项)2018年预算数为5771.05万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加1471万元,增长34.21%,主要是继续增加儿童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投入。
此外,生态环境部今年用于环境监察执法与应急管理的预算为29578.11万元,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等都囊括在其中。
据中新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无人”驾驶迎来全国性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12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上路测试的一系列要求以及交通违法处理依据。随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