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
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
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
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36年,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
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
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
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
1948年冬,由沪赴香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香港。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内地,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香港)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
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同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
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4月14日电(记者李雄鹰)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内七十二烈士墓东南侧,有一座民国陆军上将之墓巍然壮观,墓碑是孙中山先生亲题,这就是邓仲元墓。清明时节,园内青松翠柏,相互辉映,蔚为壮观,庄严的墓碑...